是最佳化不是優化,在台灣用台灣資訊詞彙理所當然,中國資訊詞彙速速退散

一直以為認為在使用台灣詞彙的堅持上算是中性,畢竟我內建自動翻譯機,在所謂文化產業養成了你給我說中國詞彙,我回你台灣詞彙的習性,萬萬沒想到居然有天我會讓「支語警察」的嘲諷給氣一個極點,要不是當時理智尚存,可能會當場翻桌。

WordPress 圈子裡,是有一部分立場堅定的人堅持使用台灣詞彙,且這群人也是社團的核心跟主流,這從社團名稱叫做「WordPress Taiwan 正體中文」可以看出,一開始就直接從社團名稱切開兩邊的差異,在圈子內大家也會相互提醒台灣中文資訊用詞的標準詞彙。

可能是同溫層待久了,覺得使用正確的台灣資訊詞彙是理所當然,直到看到前輩阿力獅的中國資訊詞彙入侵相簿分享文,讓年輕的前端工程師回文說「支語警察需要業績」,當下頓時給砸眼冒金星,為什麼在台灣使用台灣詞彙,就要讓人糟蹋成是支語警察,氣到心肝肺都在痛。

正確台灣資訊詞彙迷因圖
截圖取自阿力獅教室

雖然當事人後來說只是開玩笑,可惜這種玩笑我一點也笑不出來,支語警察這個名詞本身就帶有負面意思,今天讓人給說是你很蓋世太保或你很警總,你會覺得被稱讚嗎?尤其是在給讓火上加油的安撫後,反而更氣,不想氣死自己,就乾脆來把資料夾內的相關資料整理一遍,順便把腦袋內的資訊順過一遍,以後要跟人爭論這個問題,更有理有據。

台灣資訊詞彙構成的繁體中文介面,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以目前幾個我們常用、常見資訊大廠來說,從 Google、Microsoft、Apple、Adobe 等等,都設定有繁體中文或台灣地區的選項,這看似日常生活中的隨意一景,背後卻是無數傻瓜努力力挽狂瀾的結果。

不同國家用不同語言是基本,但隨著各國歷史發展,同樣的語言在不同國家落地生根後會有不同的樣貌,因此同一個語言的不同地區變體,資訊大廠本來就會依據市場大小加以細分。如果地區語言市場太小,忽略某個產值低的地區語言實屬常態。

以 Google 來說,我們開啟 Google Chrome 的語系設定就還可以看到有香港中文,其他資訊軟體願意的話更細的話,還可以分為澳門、新加坡等地,若以英語來講,還可以更細分到有 13 種,甚至像是 WordPress 中的 Options for Twenty 系列外掛,還可以再分為英文版及英國英文本地化版。

Options for Twenty 系列外掛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該外掛開發者是位英國人,他當初在開發、撰寫程式碼時,就一直掙扎要用英文版 (en 預設是美國英文) 裡的「色彩」一詞,是該使用 Color 還是 Colour。後來他反覆過幾次,終於決定 en 版使用 Color,而 en-gb (英國英文本地化版) 版使用 Colour。

雖然中文有分中國、台灣、香港、澳門跟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地區,港澳原本使用的繁體中文詞彙本就與台灣不盡相同,並已開始從教育面開始教授簡體中文,這會導致將來僅有台灣採用繁體中文,其他國家/地區都是簡體中文,使用繁體中文的市場人口數勢必遠低於簡體中文,也因此讓維護繁體中文的成本成為資訊廠商的一種負擔。

曾有資訊產業領導大廠想將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合併以降低成本,而計畫之所以沒成功,台灣直到現在還有專屬繁體中文介面可供使用,就是有一群資訊產業內的亞洲區主管及相關從業人員,以螳臂擋車的傻勁去力擋這項政策,他們深知這一但合併就跟自燃的古蹟,不可能有回頭路可以走。甚至管理語言代碼的組織,該大廠也有成員加入,想把語言代碼數量予以精簡,但是語言代碼何其多,卻又選擇優先向 zh (中文語系) 動刀,這些都不是一般使用者有機會知道並能發聲抵制的事件 (還好沒成真)。

且最可怕的是,這類事件並非一群消費者群起抵制就可以挽回 (不然使用者發起連署將台語輸入法內建至 Windows 或 macOS 作業系統看看),很多資訊軟體都具有高度不可取代性,假設 Microsoft 及 Apple 蘋果都只剩簡體中文,請問還有哪家作業系統可以替換終端使用者的使用情境上陣?

從這邊就可以看出資訊大廠的台灣主管有多努力在堅持著台灣主體性,他們目光遠大,知道這跟一般拒買矮化台灣的衣物保養品食品不一樣,一般生活用品可替代性高,或是不用也沒差,但資訊軟體產品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一但開了頭就如同當年讓西班牙人焚毀的馬雅文明一般,台灣區/繁體中文也從此消失在資訊產業中。

現在能持續使用繁體中文的介面,要感謝這些台灣主管在自己領域內的堅持奮鬥,我們才能一直用著繁體中文介面,要知道兩千三百萬的人需求放在全球化市場中,如滄海之一粟,若連使用者都還不在乎,哪天怎麼死的也不知道。老實說,我都有點懷疑 Google Fonts 中的繁體中文,會是日文漢字、韓文漢字跟簡體中文等漢字圈中品質最差的,會不會也是因為我們真的沒有在意過我們所使用的字型,所以 Google 也就順理成章的消極處理。

相關文章閱讀

我們有相同的節奏,卻有不同的旋律

每個語言用字的都會隨著當地的歷史演變跟環境而有所不同,也因此英語會分成菲律賓、澳大利亞、加拿大、牙買加等就是因為歷史演變跟環境不同,同樣的字彙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意思,甚至同個單字都能有不同發音,像下面這支影片,可頌的美語與法語發音不同都可以讓家長炸氣,那為什麼在台灣使用視頻取代影片,就是支語警察?

要知道中國有著高度網路言論控制,很多中國詞彙都是為了躲避他們的網路封鎖系統,就像「小熊維尼」不能講、64/六四直接消失等,造就中國網民山不轉路轉來使用許多諧音、英文、符號等來做為替代,我們台灣又沒有言論控制,好好的台灣中文詞彙不用,硬要在中文裡塞入一堆不知所以的英文、符號。

而台灣因為歷史關係,我們許多用字都會有日本語的殘影,那是因為我們曾經被日本統治過,雙方間的歷史發展不同,怎麼會因為使用中文就應該都一樣,照這個邏輯,美國英語跟英國英語應該都一樣啊,那像是佩佩豬的影片使用英式英語,怎麼就會讓美國家長覺得滿頭問號呢?

自己的文化,由自己來說明

且詞彙中所呈現的價值觀跟文化背景,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像是「牽手」就是從平埔族語衍伸出來對夫妻雙方的稱呼,是專屬於台灣所有,在中國是不會出現,就是因為這並非他們文化之一,藉由所使用的詞彙,可以讓他人有依據去判別你屬於哪裡。

或是另一個更經典的例子,是網站中的導覽標記,原文為 Breadcrumbs,按照字面翻是麵包屑無誤,但為什麼台灣資訊詞彙卻要另外翻譯成導覽標記?

原因很簡單,美國之所以使用 Breadcrumbs,是因為糖果屋這個故事的典故,故事中的主角漢賽爾與葛麗特本來在森林迷路時,想要靠著麵包屑走出森林 (雖然沒成功,都給森林中的鳥吃掉了),對美國而言糖果屋是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故使用 Breadcrumbs 任何人都可以立即反應過來 Breadcrumbs 的作用,所以使用 Breadcrumbs 沒有任何問題。

但台灣人對這個故事熟悉度沒那麼高,這也不是台灣人人皆知的故事,很難下意識的把兩者連結在一起,當初我就卡在麵包屑卡了一年多,我始終搞不清楚這個功能是什麼,直到有前輩幫我把麵包屑跟糖果屋串聯在一起,我才恍然大悟。若當初先看到 Google 台灣官方文件中的譯文「導覽標記」,我想我應該可以一看就明白,而不需要先具備糖果屋的故事背景。

創造一個新的原文詞彙譯文,往往不是直譯那麼簡單。

這就是字彙背後的文化因素,每一個單字都能相互對應到該地區的歷史社會人文,這也是為什麼要那麼堅持使用台灣詞彙的關係,一個詞彙的消失可能就一項技藝/傳統的消逝。就像黑松之前偷渡客廣告一樣,有些詞彙跟物品都有種屬於在地人的生活文化存在,沒有深入了解是不會知道的,廣告很好笑,卻也很真實。

語言流動的前提是對方不具惡意

語言相互交流產生變化也就是所謂「語言流動」,這算是無可厚非,只是「語言流動」的前提是無意識,也就是自然而然,遇到中國這種對於台灣懷抱強烈惡意的國家,「語言流動」就變成了有意識,有計畫性的文化統戰,這也是中國為什麼要求這些藝人都要用中國詞彙的原因。

就由強力的娛樂輸出,就像韓國的 K-POP 風潮席捲全球,那樣去透過藝人的影響力,讓台灣下一個世代覺得中國的東西很潮,習慣了中國有意識輸出的語言與文化,最終結果就是模糊掉雙邊的界線,洗掉台灣語言記憶,讓台灣人開始跟中國人也沒什麼差別,這是很明確的一種文化統戰。

如果這招沒有用,那為什麼國民黨要推出「國語政策」,現在就可以很明顯看到所謂「國語」獨大,雖說台語在南部還可以聽到,但年輕一代可以將台語講得很溜的幾乎不多,更後面就會更少,若沒有加緊挽留跟補救,可以想見在過個兩世代,台語也將進入博物館了,這就是一種文化消滅的溫水煮青蛙。

因此有人會說我們跟中國都用同一種語言,不要太計較啦;如果真的沒差,中國為什麼那麼堅持要台籍藝人,講到中國時只能用「內地」,中國政府的每項政策都有其目的,所以你跟我說沒差,怎麼不去跟中國政府說沒差?

幸好越來越多人察覺到中國詞彙入侵的嚴重性,因此也越來越多人開始對中國詞彙覺得反感,之前就有看到公家單位誤用,底下的就很多很人反應,用字應該要使用台灣詞彙,因此是洗版不是刷屏。

相關文章閱讀

結語-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語言,請你安靜點

在 WordPress 圈很早就有前輩開始注意這方面的問題,也可能剛好我也認識幾個對於詞彙使用比較注重的朋友,因此我們平常在交談時都會相互提醒詞彙使用正確與否,同時也會自我修正日常用語中不小心中標的字。

結果這樣的堅持在別的圈子看起來就是支語警察,老實說當下我看到整個人火都燒起來了,套句自家大學院長說的「你要往下沉淪,那是你的事情,別拖著別人一起墮落」。

很喜歡吳克群的將軍令裡面的歌詞…

在你的世界裡學你說 ABCD
在我的土地對不起請說華語

本來就是不同國家,去別人國家都懂得要入境隨俗,為什麼在自己國家說自己的語言還要被嘲笑,我們又不是沒有相對應的用詞,有什麼理由一定非要用他國用詞才行。

支語警察,說的輕巧,背後代表的是對自己文化的放棄跟不尊重,現在很多人都努力的想要逆轉情況,你不想做也別拖大家後腿,指責他人是支語警察前,不如先想下現在中國詞彙到底是普及到什麼地步,讓人不得不跳出來擔任所謂的「支語警察」,藉以捍衛台灣的主體性。

相關討論文章閱讀


*台灣跟中國的 MDN 語言分支合併之爭

事情是有位中國人在 Github 上提議將台灣語系併入中國語系,當中的細微差異,再來使用 OpenCC 之類的工具進行轉換即可,不需要費心去維護兩套中文翻譯,這樣子會更有「效率」。

這件事情在 JavaScript.tw 社團中爆出來後,立刻引起了台灣使用者的大力反對,畢竟我們兩方在很多層面,如文化、社會、經濟上都上都有著差異,這并不是單純用轉換工具就可以解決了。

誠如在 Github 討論串中提到的, 巴西葡萄牙文是現在資訊業的主流,然而 pt-pt (葡萄牙葡萄牙文) 與 pt-br (巴西葡萄牙文) 依舊是並存,沒有因為巴西葡萄牙文是主流,就認為葡萄牙葡萄牙文就應該跟巴西葡萄牙文合併,類似的例子,還有 en-us ( 美國英語 ) 雖然是主流,但 en-gb (英國英語) 版本也依然活著好好的。

語言編碼合併這件事情,若是依照提議人所言,語言接近就應該要合併,這麼粗暴簡單的話, Microsoft 作業系統就不需要提到一百多種的語言套件讓使用者選用了,正如這場爭論中的 Pita Woof 所說的「不同的語言,就用不同的編碼」這句話裡哪一個字符看不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