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路城素有「日本第一名城」的美譽,我對這座世界遺產早已久仰其大名,之前幾次在京阪一帶旅遊時,雖然想把姬路城納入行程,但無奈每次的旅遊主力區不是京阪地區,就是岡山,偏偏這邊都離距離姬路都有一段路程。要過去的話,最省時間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搭新幹線,但新幹線貴阿,可是若買 JR 關西廣域周遊券又根本不划算,思來思去都是個死結,於是這個願望便一再擱置。

而這次為了省機票錢跟能玩到最後一刻,訂了從岡山返回台灣的班機。本來是想從東京坐夜巴去岡山,結果意外想起剛好能趕上京都東寺的弘法市,於是決定從東京去京都,再從京都去岡山,在規劃從京都前往岡山的交通選擇時,考量是否要購買 JR 關西廣域周遊券時,計算了下,若只是單純搭乘新幹線從京都到岡山,就算加上京都大阪來回,以及岡山倉敷的來回,票券的效益並不明顯,勉強算是打平,但若加上造訪姬路城,也就是岡山姬路城的來回新幹線,那用 JR 關西廣域周遊券就值回票價了,且姬路城本來就是我很想去的地方,一箭雙鵰。

更幸運的是,這次在可樂旅遊購買 JR 關西廣域周遊券時趕上活動,還額外獲得了一張岡山享樂券,這禮物真的是送到心坎裡,必須說我覺得岡山享樂券,是同體系中我研究過幾個區域中最好用的一張,額外獲得這張讓這次的購買又更超值了。

其實本來還在津山跟姬路城之間游移,但想到自己還安排了早上先到岡山大雲市參加市集,若再跑一趟津山,半天的時間可能根本來不及好好遊覽,相比之下,前往姬路城的交通更為便利,從岡山到姬路有新幹線直達約二十幾分鐘,所需交通時間也比去津山的普通車一個多小時短很多,在遊玩時間有限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壓縮交通時間,且重點是去姬路城搭新幹線才能把 JR 關西廣域周遊券效益發揮的徹底,這還是我第一次搭新幹線的說,能多搭幾次就多搭幾次。

先在岡山大雲寺買了いきり地蔵,這是只有每月 23 號「日限地蔵緣日」所販售的結緣齋飯,糯米搭配黃豆跟地瓜,糯米飯煮法跟台灣早餐的糯米飯不同,比較沒那麼有彈性,有點像是吃甜米糕的那程度,還蠻好吃的,吃完還想再來一份。上面則是同樣在大雲寺購買的佛教符號餅乾,旁邊則是在小七買的蟹肉棒,到日本必買的最愛。

車站到觀光案內所,別忘記來蓋個姬路城紀念章

日本新幹線都設置有紀念章,也是每次前去都要找尋的,這次在姬路也沒有例外,只是沒想到姬路車站提供的不是印章加印泥,而是直接整出一台自動紀念印章機,且專用的紀念紙可以取用。

自動蓋紀念章機位置就在出入口旁邊,算是還蠻醒目的

只是這種下壓式自動蓋章機雖然可以讓蓋出來的印章位置標準又乾淨,不像手壓章有時會歪斜、糊掉,只是因為要把紙張放進去裏頭才能蓋章,若是帶自己的印章本的話,一定要先測試好位置在蓋下去,不然很有可能會不在你想要的範圍內,我就蓋第二次才成功,發現這問題後在那邊調整超久位置的說。

按照舊慣,要出車站前先找觀光案內所。自從開始為了自家旅遊手帳的素材,而每到當地就會先尋找觀光案內所,意外發現其中有不少各地觀光案內所都有自己的特色,從此養成習慣,要去一個新地方就要先找他們家的觀光內案所在哪裡。

姬路市的觀光案內所果真沒讓我失望,裏頭就直接有四顆大大的紀念章,其中三顆的精緻度也不輸新幹線的紀念章,章的紋路清晰,印台水分很充足,還有專門蓋章軟墊讓大家好施力,這些讓蓋起來的體感感覺超棒的。

且觀光案內所還有提供專用紀念章紙可以索取來蓋章,有夠貼心的。

另外,還有個小插曲,在觀光案內所翻找 DM 時,發現姬路文學館正好舉辦森薰老師的『大乙嫁語り展』原畫展,可惜因為來到姬路的時間太晚,且姬路文學館有點小遠,根本沒法子過去;還有關於姬路城內特別展示 ( 千姫・忠刻復元着物、大天守、大名行列衣装・道具 ) 介紹資訊也在這邊拿到的;最後是千姬的生平介紹在這邊能找到資料比姬路城那邊更多,像是千姬寫下「初秋の風を 簾にまきとりて  軒はにおほふ 竹の葉の露」表露她人生最幸福時刻的和歌,以及她人生走過的足跡在這邊都有蠻豐富的資料。

從姬路車站啟程,城下町生活圈的步行印象記事

姬路之行,我選擇了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從JR姬路車站一路步行到姬路城。其實是有遇到姬路城循環巴士,但因為沒有特別去查相關搭乘資訊,不太清楚車子繞經的地方跟費用,根據車子行徑方向,感覺要去姬路城好像會繞一大圈,且記得好像有看到有前輩分享平日的交通車次班次不多,怕坐錯車就要走更遠的路,索性乾脆不搭車,直接用走的最安全,就當作順道散步。

車身後面的姬路城圖片超有氣勢,非常漂亮的好看。

步行前往姬路城的路上,街道寬敞到驚人,行人道幾乎可以容納兩台車同行,讓人走起來格外舒服。沿途也設置了許多休息椅,方便旅人隨時坐下歇腳。仔細一看,地上還能發現不少彩色、造型獨特的人孔蓋,有的畫著姬路城圖案,有的則是姬路城的象徵白鷺。

甚至連姬路市的郵筒都特別可愛,上頭印著姬路城,曾經擔任姬路城城主的家族家徽,和當地吉祥物白丸姬(しろまるひめ)的圖樣,這些小細節都為徒步前往增添了不少樂趣。

直到走進姬路城,才在導覽簡介中發現,原來現在的 JR 姬路站所在位置,在江戶時代正是姬路城的入城口和外曲輪 ( 城郭外圍 ) 的區域,沿著今天的大手前通 ( 舊時主幹道 ) 從車站步行到櫻門橋,這條路線其實就是過去城下町居民、商旅、武士通往姬路城的歷史軸線,當年這裡不僅是活動的熱鬧城下町,更是進出姬路城最重要的交通要道。雖然現今沿線的老建築大多消失,但城市格局、道路寬度、甚至部分地名,仍然延續了江戶時代的城市骨架,這段現代與歷史的疊合,是許多日本城堡周邊難得一見的特色。

從車站前站一出來就能看到姬路城,眼前這條大路就是大手前通,更是過去城下町的範圍,也是進出姬路城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其實姬路之所以還能留住主城下町軸線,多少和明治維新後的歷史發展有關。在明治時代廢藩置縣之後,姬路不像大阪、神戶那樣在工業化初期就擁有龐大資本,地方財政有限,沒能推動大規模現代化開發,反而讓城市主結構得以暫時被保留。但隨著二戰後臨海工業區發展,地方財政逐漸寬裕,加上時代演進讓現代化壓力增大,姬路城周邊街區也不可避免地經歷了一波大規模都市更新,許多巷弄細節、町屋建築與生活痕跡都漸漸消失,只留下大手前通這條城市主軸,以及以姬路城為中心的觀光焦點。

這點和另一座我很喜歡的日本城下町-金澤,形成了鮮明對比。金澤早期也曾面臨跟姬路市同樣的現代化困境,但隨著經濟好轉也面臨現代化的壓力,只是市民與地方政府有意識地選擇了保存舊城區的文化景觀。因此即使今日金澤非常繁榮,整個城市的江戶時代輪廓依然清晰,讓整座城市都成為了觀光景點,而不只是圍繞城堡的單一區域,我後來在金澤旅行時就能深刻感受金澤的景點高度集中帶來的好處,單交通時間就不知道節省多少下來,且景點保護範圍頗大,光金澤市中心就可以安排個五天四夜小旅行了,跟姬路城通常是當日來回的旅行模式截然不同,而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正是兩邊城市選擇的不同。

其實,這樣的歷史脈絡,也讓我想起自己在〈窮得有品味〉這本書中看到的一個觀點,「 有項屢證不爽的事實:財政困境經常是一個人的文化優勢。慕尼黑聖母教堂之所以能保住其深具特色的洋蔥型圓頂,就是因為 16 世紀慕尼黑政府財政拮据,『 沒錢 』 把教堂圓頂翻修城尖塔。」 許多古蹟、歷史風景能被保存下來,恰恰是因為沒有資本進行大規模開發,才意外地讓真正的文化與美感留存,像姬路、金澤等城市也是相似的情況,經濟發展較慢,及開發壓力較低時,反而會意外能保留下了舊時代的空間紋理與生活記憶。

姬路城周邊散步:美術館、總社、郵局等隱藏亮點

其實在姬路城天守閣頂端俯瞰時,我才發現,這座城市遠比我預期的還要「有料」,過去以為姬路城就是這附近唯一值得流連的景點,沒想到登上天守閣後現場視野打開。首先最吸引我目光的,就是城下那座鮮紅色外牆、屋瓦高聳的建築,後來一查原來是播磨國總社 射楯兵主神社(総社会館)。這座神社是播磨地方重要的總社之一,據說自西元3世紀就有祭祀記錄,我從看到的那座是現代化建築,是有電梯可直達高樓層,據說上面是非常適合觀賞姬路城與市區全景,是許多攝影愛好者的推薦打卡點。此外,神社附近的姬路郵局也有提供限定的風景印戳章,一度有考慮要過去,畢竟郵局只有平日才有開設,但想歸想還是懶得走,姬路城內部我就走到有點厭世了。

與神社同一個方向,但稍微比較靠近城堡的位置,我注意到有一座迷你的摩天輪,以及一些看似動物柵欄的設施。那座摩天輪引起我的好奇,後來一查才知道那邊,原來那裡正是姬路市立動物園。這座動物園開業於1951年,是日本現存最老的「都市型動物園」之一,這座動物園的園區規模不大,卻有紅熊貓、小貓熊、長頸鹿、河馬等人氣動物明星,而且票價親民 ( 大人僅 210 日幣,兒童 30 日幣 ),這票價去裡面隨便走一下都很划算的說,跟木柵動物園一樣的佛心經營。

轉向另一側,我還看到一大片紅磚建築,線條剛勁、氣勢不凡。這就是姬路市立美術館,本館建於明治38年(1905年),原本是日本陸軍姬路兵器支廠,之後又作為第十師團兵器部的被服倉庫,戰後短暫作為市政廳,1983年才改建為美術館,整座建築群面積近1.5萬平方公尺,2003年登錄為有形文化財,這感覺外頭就很好拍照的樣子,內部樣子我也很想進去看,這種建築風格就是我喜歡的樣子阿。

如果當天不是行程緊湊,我真的很想繞去動物園搭個摩天輪,或是在美術館的紅磚牆邊發呆、慢慢品味老城的沉靜。回想起來,姬路城周邊其實遠比大多數「以城堡為主角」的城市要豐富許多。不論是朝聖神社、蒐集郵局風景印、參觀動物園、感受百年紅磚美術館,每一個點都不僅僅是「配角」,而是讓姬路城旅行更加立體和深刻的元素。

這次行前沒做太多功課,反而意外收穫了一場慢遊、也讓我更想再來探索每個細節。如果你也像我一樣,以為姬路城就是一座孤零零的城堡,下次記得多留些時間給這座城市,天守閣下方的生活與歷史,也值得你好好逛一整天。

小結-其實姬路城外面的觀光資源也挺豐富的

起初我一直以為,來到姬路市最方便、最值得造訪的只有姬路城,其他景點都必須費時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才能抵達。直到這次親身走訪,才發現其實光是在姬路城周邊,就有不少值得細細探訪的亮點。可惜出發前沒有多做功課,被自己的既定印象帶著走,錯過了森薰老師的原畫展,也讓這趟行程留下一點小小的遺憾。

原本以為只要寫一篇文章就能完整記錄這次的姬路城之旅,畢竟行程重點也主要集中在城堡本身,我也沒打算寫甚麼攻略,畢竟太多珠玉在前,感覺寫了也是很雞肋的存在。然而,姬路城不愧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城」的存在,即使我對城堡構造一點都不熟,沒想到我光是隨手拍一些,過去在其他城堡沒見過的結構,這些一點一滴寫著寫著才發現內容愈來愈多,,內容也太過雜亂,根本無法只用一篇就講完,思考再三決定把心得拆分成多篇來分享,讓自己的感想跟照片都有充分的篇幅來細細描繪。

下一篇將帶大家深入姬路城的核心-天守閣與本丸區域。雖然姬路城的門票已經有調漲,但以它的保存度、歷史價值與現場的參觀體驗來說,依舊非常值得一訪,畢竟這座城的防禦設計讓人印象深刻,不只是戰國時代實戰型城堡的防禦工事,更難得的是那罕見且完整保存的女性生活區域-西之丸的百間廊下,以及當時代階級間生活區域的劃分,都是很難得體驗。

更別說實際走進姬路城內,親身在曲折的通道和高低起伏的階梯間移動,慢慢走都會感到體力上的消耗,更能體會過去戰時守軍在這座城中奔走的艱難,城內幾乎沒有幾條是筆直的路徑,完整展現以戰爭為主的設計邏輯,這種的參觀經驗,相信是日本眾多城堡中最獨特、也最難以複製的所在,所以才不知不覺廢話一堆去了。

✦ 喜歡這篇文章嗎?

《煙雲漫筆》的每月慢信會收錄這樣的片段,也會分享一些未公開的草稿與旅行筆記。
如果你也想一起閱讀,歡迎留下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