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在東京安排了五個市集行程,當中只有雜司ヶ谷是全場以手作為主的市集。過去逛市集,大多是以古物、二手雜貨為主流,偶爾會遇上一兩攤職人作品,但像這樣整個場地幾乎清一色都是手作攤位的規模,在東京還是第一次參與。

印象最深的一次手作市集經驗,是幾年前在京都上賀茂神社。當時對日本手作作品的完成度很高,不只是作品精細,還可以看出每位創作者所要傳遞的語言,這讓整體逛起來不會疲乏,反而像在看一場移動的小型展覽。雖然價格普遍比一般市集略高一點,但從用料到設計,多數都能感受到背後的心力,對我來說是值得的支出。因此對於這次雜司ヶ谷手創市集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事應該很看到很多跟台灣不同風格的手作商品,怕的是我應該都消費不起。

在規畫行程時,打開地圖查看路線安排時,意外發現竹久夢二的長眠地雜司谷靈園居然也在附近,這次旅行是從岡山出發,那邊剛好就是夢二的出生成長之地,當地也有夢二的鄉土美術館,感覺有點巧合,沒想到居然排到夢二墳墓周邊的行程,由於之前有去過台南的南山公墓區,所以對於第一次探訪日本墓園只有小小的緊張倒是沒有害怕,且覺得挺神奇的,意外完成一次夢二的出生到死亡參拜行程。

本來還安排了附近的群林堂豆大福的品嚐之旅,可惜剛好遇到店家因家人生病公休,本來以為是我自己沒注意到訊息,只好先坐在街邊休息,這時也發現也蠻多日本人跟我一樣撲空的,看來不是我的問題,應該是店家真的很臨時,其實這也可以看到和菓子老店的一些經營困難,通常和菓子老店很容易面臨人手不足,或是經營者年紀都大了,畢竟和菓子製作過程真的很繁瑣,價格又很難賣很高,後來去上課的專門學校老師也說和菓子師傅的收入就是比洋菓子師傅低一些,但工作內容都是同樣的繁複,只是現在日本和菓子真沒洋菓子受年輕人歡迎,之前去東京車站旁的大丸百貨買羊羹時就很明顯看到人潮都集中在洋菓子區,就算名家虎屋在,也沒拉來多少人潮,如此背景下要拉高售價真的很難,於是就陷入了惡性循環。

寺院市集與銀杏古木,走入鬼子母神堂的歲月風景

雜司ヶ谷手創市集的主要舉辦地點是鬼子母神堂境內,部分攤位也會延伸至鄰近的大鳥神社。鬼子母神堂隸屬於日蓮宗的法明寺,堂宇本身建於江戶時代元祿年間,現已被列為東京都指定有形文化財。主祀的鬼子母神,她是位守護安產與育兒的女神,傳說原為夜叉,後受釋尊感化,轉而守護孩童與母親,因此吸引許多祈求子嗣平安、家庭順遂的參拜者,這天前來就看到不少是帶著孩子前來的家庭。

境內除了市集與本堂,還有一棵極具歷史意義的千年銀杏。這株銀杏據說種於室町時代(約 14 世紀末至 15 世紀初),甚至比寺院本身還要古老,現在也是東京都指定天然紀念物。從官方免費的明信片上可以看到秋冬待銀杏轉黃後的景色非常的壯麗,雖然這次前來錯過滿樹金黃的時節,然滿地落葉鋪地搭配上手作市集的風景依然別具韻味。

然比較出乎意料的是銀杏果的氣味。當時走進鬼子母神堂境內,迎面竄來一股說不上來的臭味,起初還以為是哪裡腐敗,繞了一圈後才想到之前聽人說過,銀杏果踩破後會有一股臭味,我應該是遇上了傳說中銀杏果被踩碎後的氣味。雖然味道不太討喜,但這確實是我在東京這趟旅行中,第一次真實遇到那麼強烈的銀杏果味,也算是一種難忘的經驗。

雜司ヶ谷手創市集的主要會場設在鬼子母神堂境內,不過現場也有標示部分攤位有延伸到了附近的大鳥神社,這樣的空間安排一開始我以為是報攤的人潮太多,鬼子母神堂才跟大鳥神社借場地舒緩報攤人潮,後來才知道原來大鳥神社是供奉在鬼子母神堂內的神明,直到明治時期因「神佛分離」政策,才被迫從寺院中遷出,成為獨立神社。

雖然如今鬼子母神堂與大鳥神社在宗教組織上已各自獨立管理,但地理位置緊鄰,信仰與歷史上的連結仍然深厚。而這場手作市集正是橫跨兩者之間,從鬼子母神堂一路延伸至大鳥神社參道,彷彿也在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延續這段曾經共存的宗教歷史。只是如今的交流不再是神佛儀式,而是以創作與交流為主軸的城市風景。

而這場在神社寺院古木下展開「雜司ヶ谷手創市集」的市集,自 2006 年創辦以來,就只接受創作者本人親自設攤,禁止任何形式的轉售與批量販售,攤位原則上採「One maker, One item」制度。據《東京新聞》與多家媒體報導,每次市集通常有超過100位來自日本各地的職人參與,總攤位數可達200攤以上,攤位之間也保留充分間距,降低攤位之間因為人潮產生的相互影響,讓人能以舒適的步調細細欣賞每一攤用心推出的作品。

除了固定展期外,主辦單位也會依據季節與節氣策劃各式主題活動,讓市集呈現更多元的創作樣貌。例如 2024 年 12 月大鳥神社舉辦名為「冬之陶器市」的專場企劃;2025 年 5 月則預告推出全新主題「#水無月のアクセサリー」,年底還預定舉辦一場以「#Useless_tezukuriichi」為題的趣味策展。

此外,考量到夏季高溫及突發天候,活動舉辦也會視情況彈性調整,像 2025 年 7 月的場次已宣布取消,8 月則預計可能移至室內舉行,以提供更舒適的參觀體驗。若當日天氣不穩,主辦單位也會在活動當天早上七點前於官網與社群公告是否照常舉辦。這樣隨時貼近現場狀況、為參與者著想的安排,也讓人感受到一份來自市集背後的細膩與溫度。

  • 舉辦地點:鬼子母神堂境內(東京都豊島區雜司が谷3-15-20)+ 附近的大鳥神社(雜司が谷3-20-14)
  • 舉辦時間:每月第3個星期日的 10:00〜16:00,天氣不穩的話,最晚當日早上七點會在推特或活動網站上公告
  • 交通方式:
    • 東京メトロ副都心線「雜司が谷站」步行約5分鐘
    • 都電荒川線「鬼子母神前站」步行約2分鐘
    • JR池袋站東口步行約15分鐘
  • 官方網站:tezukuriichi.com/home.html
  • 推特 (X):x.com/kishimojinotori/

鬧中取靜的大黑堂內,品嘗羽二重限定的御煎糰子

現場除了手作攤位,也有幾間販售輕食的小吃攤,如果是不用火的小作坊類型,會被安排在靠近鬼子母神堂本堂周邊的手作區域;而使用明火、偏向傳統市集類型的攤商,則集中在參道兩側,整體區域劃分清楚,要吃要逛清清楚楚。只是後來發現現場的場刊圖,直接把這類型的屋台小吃給消失,一整個覺得主辦單位真的很專心在創作者攤主身上。

這天參道上擺滿了市集攤位,雖然熱鬧非凡,但也稍稍遮住了鬼子母神堂境內那間極具歷史意義的馱菓子老店——上川口屋的身影。這家創業於1781年的糖果鋪,是雜司谷地區最古老的馱菓子屋,販售許多昭和時期流傳下來的懷舊零食。上川口屋目前的店舖建築可追溯至明治時代,為傳統木造結構,不僅歷經關東大地震,甚至在東京大空襲中也奇蹟般地未受損毀,因此常被視為受到鬼子母神庇佑的象徵。如今由第十三代店主奶奶親自看顧,販售各種令人懷念的糖果與點心,深受在地居民與觀光客喜愛。

此外,上川口屋獨特的外觀與復古風情,也成為吉卜力工作室的靈感來源之一,據說是宮崎駿作品的宣傳插圖範本。這樣的背景更吸引不少動畫迷特地前來拍照留念,成為市集中隱藏版的人氣打卡點。若來東京玩時想要帶些帶有時代風味的小點心回家,逛市集時能來探訪這間百年老店,感受那份穿越時光的甜蜜與溫柔。

回到參到攤商本身,雖然沒有很餓,但看到章魚燒就有想吃的衝動,且它真的好大顆,就忍不住買了一份來吃,還好神堂內有不少貓頭鷹雕像的長椅們,可以坐下來慢慢吃,不過日本章魚燒外層是軟濕,我自己是還可以接受,吃完的垃圾可以直接拿回攤位請店家回收。

在找座位過程中,意外發現大黑堂那邊也有販售糰子。原本以為只是寺內常見的販售點,沒想到竟是來自創業於 1819 年的東京老舖「羽二重團子」所推出的特別版本-おせんだんご(御煎團子)。這款糰子僅在每月的 8、18、28 號的緣日,以及週末假日限定供應,おせんだんご在羽二重團子本店販售的四顆串,大黑堂這邊則更改成五顆串,象徵鬼子母神的千子之意,寓意安產與子孫繁榮,是僅於鬼子母神堂境內的大黑堂販售,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隱藏版的限定甜點。

現場僅提供一種組合:兩串成套搭配一杯熱茶(喝起來像是煎茶),一串是鹹香的醬油糰子,一串是甜口的紅豆糰子。

購買時還會附上說明小紙條,紙條上說明了這種烤糰子起源於江戶時代末期,將糯米糰子用炭火烤香,搭配特製醬油醬或紅豆泥食用,是招牌點心之一。至今仍保留古法製作,並希望每一位客人都能感受到江戶傳統的風味與季節的滋味。

堂內座位不多,一旦看到空位便得趕緊入座。邊吃邊望向門外市集的熱鬧人潮,腳邊是鋪滿銀杏落葉的參道,四周則是境內隨處可見的貓頭鷹雕像,那刻的氛圍恰好平衡了熱鬧與靜謐,讓人不禁想多停留片刻。

大黒堂(鬼子母神堂境內)

  • 地址:東京都豊島区雑司が谷3-15-20 鬼子母神堂境內
  • 營業時間:11:00~16:30(售完為止)
  • 營業日:每週六、日、國定假日,以及每月的8日、18日、28日
  • 交通方式:東京メトロ副都心線「雑司が谷駅」步行約5分鐘

羽二重団子(はぶたえだんご)本店

  • 商品:おせんだんご(御煎団子)
  • 地址:東京都荒川区東日暮里5丁目54番3号
  • 交通:JR山手線「日暮里駅」南口出站徒步約3分鐘
  • 創業:文政2年(1819年),有200年以上歷史
  • 官方網站:habutae.jp/

穿越市集與電車軌道,靜探夢二長眠的雜司谷靈園

逛完大鳥神社的市集後,我順著路面電車的軌道穿越,沿著小路慢慢往雜司谷靈園走去。這座靈園比我預期的大很多,實際佔地將近十公頃,在 Google map 上都能看到明確規劃的小徑與區域劃分,原本我還想從正門走進去,感覺比較不容易迷路,但看了看距離,最後還是選擇從最近的小巷穿進去。

走在靈園裡,與我原先對墓地的印象截然不同。這裡的墓碑樣式多元,有電視中看過的傳統日式風格,也有造型獨特的新式設計。環境明亮開闊,完全沒有陰森感,反而更像是一座靜謐的散步公園。園內不時可以看到當地居民、學生穿梭其間,像是穿越一段日常捷徑一樣,是這一帶生活的一部分。

我本來以為要花不少時間才能找到竹久夢二的墓,沒想到沿途就有標示與指引,還貼心地附上英日對照的名人墓地編號地圖。夢二的墓碑是簡潔的自然石,上面刻有「竹久夢二之墓」,墓前有個小立牌標示清楚為「29號」,還設有寫有英文的指示牌,方便外國旅客辨認,好確認沒找錯人。墓前放著不少花,可能是管理員定期更換,也可能是粉絲前來致意留下的。

旁邊則有豐島區教育委員會設置的關於竹久夢二立解說牌。這塊標示詳細記錄了夢二的生平軌跡與藝術成就,從他在岡山出生、成名於明治末期,到他跨足詩歌、設計與繪畫等多領域的創作經歷,文字間流露出一位藝術家橫跨時代的風采。讓就算對夢二不熟的人經過也能大致了解這位畫家的生平,畢竟這區域實在太多名人了,像是夏目漱石、永井荷風、小泉八雲、大町桂月等人都在此長眠,也有不少人也會前來致意,解說牌真的很重要,不然經過很容易忽略走過路旁也有著影響後代的大佬墳地。

最讓我意外的是,在找尋夢二墓的途中,竟發現靈園內某些角落設有小型長椅與木桌,甚至還規劃了小花圃。陽光透過枝葉灑下,落葉靜靜鋪滿步道,整個氛圍寧靜柔和,與其說是墓園,更像是一處融入居民日常的生活空間。這裡不只是弔念先人的場所,也是人們散步、暫歇的所在,少了距離與敬畏,或許這就是台日墓園從根本上給人帶來的差異感吧。

雜司谷靈園(ぞうしがやれいえん)基本資訊

  • 地址:東京都豊島区南池袋4丁目25番1号
  • 最近車站:都電荒川線「鬼子母神前」或「都電雑司ヶ谷」站步行約3分鐘;東京Metro副都心線「雑司が谷」站步行約5分鐘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無圍牆限制
  • 備註:可自由參觀,園內設有導覽指標與部分名人介紹

小結-銀杏落下的午後,我在雜司谷撿起生活的溫度

原本以為這次能一篇寫完雜司谷市集的參觀心得,沒想到光是在鬼子母神堂境內走一圈、吃了限定糰子、再順路探訪夢二的長眠地,篇幅就已經超出預期。這一帶的街區實在太有層次,想記下的風景與感受太多,於是決定將文章拆成上下兩篇,讓主篇的市集部分能留有足夠的篇幅,好好介紹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職人作品與攤位。

會這麼做,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主辦單位實在太會挑選參展者了。每間攤位都展現出不同風格與巧思,許多作品不只是可愛或好用,更傳達了創作者對日常的某種期盼與想像。就算當下沒有購買,我也忍不住收下了不少名片,準備在下篇一併介紹,希望讓喜歡這些職人創作的讀者們,有機會追蹤、收藏,甚至親自走一趟。

而這場市集本身的氛圍,也讓我格外喜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滿地銀杏葉的關係,讓整個空間像是包裹著一層柔和光影,帶來一種生活將要展開的悄然祝福。與青空市集那種復古感不同,雜司谷的手創市集更像是一場對「好好生活」的提案,再加上鬼子母神堂長年守護母子平安、新生兒安產的信仰背景,在大黑堂內品嚐從江戶時代延續至今的限定御煎糰子,那份溫熱與餘韻彷彿也成了一種心靈上的祈願。

就連後來前往雜司谷靈園的短暫停留,也讓人感受到這個區域與文學、美術間的深刻牽連,從都電荒川線的路面電車緩緩駛過,到市集中的器皿、飾品與織品,每一刻都像是一段靜靜展開的日常片段,慢慢堆疊出生活的樣貌。難怪來雜司谷的遊客都對這邊強烈推薦,下次來東京時,或許該預留整整一天,好好地再走一次。

*除特別標示外,本文照片皆由筆者(yanshoto.com)本人於旅途中拍攝,擁有完整著作權,為維護著作權,請勿未經授權轉載或作為商業用途,感謝您的理解與尊重。

鄰近住宿心得

延伸的相關市集文章

✦ 喜歡這篇文章嗎?

《煙雲漫筆》的每月慢信會收錄這樣的片段,也會分享一些未公開的草稿與旅行筆記。
如果你也想一起閱讀,歡迎留下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