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我們從 JR 姬路站出發,沿著城下町一路向姬路城前進,步行約 15 分鐘便可抵達櫻門橋,這途中不乏可供休息的座椅,也有餐飲店點綴其間,像是我在倉敷與淺草都曾遇過的紫薯甜點店,在這裡也能見到身影。這段路走起來,有種朝聖感,特別一出車站就能直接鎖定目的地,只是當我這條筆直的動線,正是昔日由外城門通往姬路城的主要道路,讓我想起南科考古館展示的生活層,一層層堆疊,連結著過去與現在,就出現一種時光錯置的感覺。

起初我以為姬路城與其他日本城堡差別不大,頂多只是外觀更加潔白,畢竟它的確挺白的。然跨過櫻門橋後,迎接我的並不是天守,而是一片遼闊的三之丸廣場,這邊過去是大名親族與重臣府邸的聚集地,且還是每年三、四月時知名的賞櫻勝地,售票口必須穿越廣場才會來到,買完票入城後,而真正踏入天守閣的核心地帶,還有一段路得走。
前往天守閣的路上,因為沿途由大小天守、渡魯、多重門櫓所一層層推疊出來的景色太漂亮,加上前進的路途其實也挺遠,造就不少好看的拍照的角度,數次走走停停,反而不覺得疲倦。真正開始消耗體力的,是參觀完天守閣後,沿著路走到西之丸遺址與百間廊下的那一段。從天守閣高處俯瞰,看起來西之丸遺址似乎不大,但實際走入其中,才發現它的範圍相當寬廣,加上現在規劃成庭院,只是這庭院沒甚麼特殊的景色,於是單純一路直衝入口,反倒讓體力就有點跟不上了。
一開始我以為,既然這裡是城主家眷的生活區,範圍應該很大,畢竟古代不少大名都有側室。若用江戶城的大奧規格來想像,姬路城西之丸似乎就顯得小了些。然而,實地走過一次才發現這完全是錯覺,西之丸的範圍其實相當寬廣,只要規劃得宜,足以容納不少人居住,況且,城主的家族規模畢竟不及將軍,夫人與女眷的人數也可能不如大奧龐大。根據資料,千姬離開後,原本供侍女起居的百間廊下部分空間還被改作儲藏用途,可見這裡的空間餘裕相當充足。難怪當年要興建這整個西之丸,需要動用千姬的巨額嫁妝,這絕對是個不小的工程。
從這邊更可以看出姬路城更珍貴之處,在於保留了極為罕見的女性生活空間,在西之丸消逝後,從僅吋的百間廊下,我們可以透過這條長廊與附屬建築,得以窺見當年女眷們的日常,也能更清楚理解:城主與家眷並非居住在天守,而是擁有專屬的生活區域。至於,心腹重臣與政務機構,則依計畫分佈在城內不同地段,這種清晰且嚴謹的空間規劃,在現存的日本城郭中極為罕見。
不得不說,姬路城的範圍實在廣闊,一旦沉浸在參觀中,很容易走到體力透支。幸好在西之丸遺址這邊還有販售飲料的小店,能讓遊客稍作休息補充能量,畢竟這城真的有點大。
櫻門橋到售票口之間
原本我以為只要過了櫻門橋跟大守門後,就算是正式踏進姬路城的內部,售票口應該很快就會出現。但實際上,進入櫻門橋之後,還需要穿越一大片遼闊的三之丸廣場,得穿越這片廣場,才能抵達真正的售票口。以我參觀過的其他日本城堡來說,大多數都是過了第一道城門沒多久就會看到售票亭,隨即就可以進入主城區或天守閣的參觀動線,所以我當下有點傻眼,居然還有那麼長一段路要走,我暈。

過了櫻門橋,再穿過壯觀的大手門 ( 前門 ) 後,迎面而來的就是遼闊的三之丸廣場。這一帶在江戶時代原本是姬路城重臣、藩主親族以及重要家臣的武家宅邸和政務設施的聚集地。明治維新後,這些府邸大多已拆除,現今成為一大片開放的綠地,名為三之丸廣場。雖然宅邸早已不在,但在廣場一帶仍可看見當年宅邸區劃的輪廓,以及部分地基和城門遺跡,現場也設有詳細的史跡說明牌。這裡如今不僅是旅人遠眺姬路城的最佳位置,更是當地人春天賞櫻的熱門景點。

值得一提的是,必須穿越這片廣場後,才能抵達姬路城的售票口,由於姬路城是著名景點,常常人潮洶湧,現在甚至推出了線上購票服務,減少現場排隊的時間。此外,如果像我一樣持有 JR 關西廣域周遊券,記得一定要在現場購票時出示票券,姬路城門票與好古園都可以享有八折優惠 ( 每年優惠會有更動,建議先行確認下 ),自從姬路城漲價後,這個折扣格外划算的說,可惜我當時是買完票才看到有優惠標語,就只能扼腕錯過,不過還好在漲價前,折扣幅度沒有很大就沒那麼痛。

在三之丸廣場附近有幾家販售食物與伴手禮的店家,建議可以在這裡先補充一些能量再進城。因為進去之後,下一處有販售飲食的地方要到西之丸遺跡才有,而從西之丸再走回天守周邊,其實挺耗時間和體力的。若是剛補充完體力又得折返,走回去時可能一半的能量都消耗光了。
我在這裡遇見了自己很喜歡的扭蛋印章機,之前在彥根城時就扭過一組,雖然是店家好心才讓我成功拿下一組的。當時憑著這幾天下來的好運氣,覺得應該能順利扭到喜歡的款式,尤其想到在鈴蟲寺參拜完後的那晚上,我一口氣就扭到了好幾隻不同的扭蛋,簡直是人生少有的好運,我完扭蛋通常是越喜歡的越沒有,這導致我不太玩這種運氣類的遊戲,然前面的好運太多了,讓我覺得應該有機會來上一組。

結果一連扭了五顆才拿到心心念念的黃殼郵戳款。雖然有點小失落,但想起更早之前的經驗,其實有時超過五顆才扭到喜歡,已經表現很不錯了,或許是姬路離京都太遠,鈴蟲寺的幸福地藏守護能量的覆蓋有點不夠吧( 笑 )。不過有拿到喜歡的款式已經不錯了,且回家蓋章時才發現,綠殼姬路城全景其實也很耐看,細節清晰,某種程度上表現力甚至比黃殼郵戳款更好,至於粉色款則屬中間水準,反正都扭到了,也算是滿載而歸。

百間廊下的千姬身影
姬路城的天守閣總是最受矚目,但如果你肯多花些時間深入城內,會發現天守西側的西之丸御殿其實藏著屬於日常與柔情的歷史時光。這裡曾經是城主家族的生活重心,也是千姬,一位橫跨戰亂與太平兩個時代的女性,度過人生最安穩幸福歲月的地方。

可惜,西之丸御殿的主體早已隨著明治時代的廢藩政策、財政困難與歲月天災一起消失,現今只剩下百間廊下這條長長的走廊和少數幾座櫓還留在原地。百間廊下,長達約300公尺,是日本城郭中現存最長的長廊之一。它過去是女中、侍女、低階女眷們的備勤休息空間,便於她們隨時待命或輪班。沿著長廊,左右分布著許多小房間,每間房都是當時女中們日常工作、休息、備勤的所在。百間廊下同時也是聯絡御殿各區、貫穿西之丸的主要交通動線,必要時還能作為緊急疏散之用。
我們走在裡面只是一條木頭走廊,然外表則是上方白漆牆包覆走廊,避免敵方射擊;下方的厚實石垣與木門具有防禦功能,木門在戰時可作為控制出入口的關卡;上方的封閉式走廊則方便城內人員與物資在不暴露於敵方視線與射擊範圍的情況下通行。牆上的狹小窗戶(狭間)不僅可採光通風,亦能作為射擊孔使用。像這樣的渡櫓與室走廊結合的構造,在現存日本城郭中並不算多見,姬路城完整保存了這種兼具生活與軍事功能的設計,讓人能直觀感受戰國至江戶時期築城工藝的周密與巧思。

高階女眷如千姬並不在這裡長住,但她會經過百間廊下、前往她每日例行朝拜男山天滿宮朝拜後歇息、更衣、梳妝的私密空間,也是當時女性生活氣息最濃厚之處,也就是位於西之丸北隅的「化粧櫓」。這是一座二重(兩層)的櫓,室內共有三個隔間,外在是細木條的格子窗(連子窓/れんじまど),與城內其他以「狹間」(箭孔、銃眼)為主的防禦開口不同,這裡的窗格排列更細密,裝飾性與私密性兼具,符合女性生活區的需求,是化粧櫓最醒目的特色之一。化粧櫓的現存和保存,在多數同時代城郭女性生活空間都已消失的背景下,顯得格外珍貴,是研究桃山時代貴族女性起居文化的重要遺跡。

今天的百間廊下已被規劃為展示空間,裡頭有西之丸的歷史沿革模型、侍女和女眷生活的日用品、服飾、書信,還有千姬生平和她在姬路城生活的專題介紹。特別的是,化粧櫓內現在不僅展示了千姬相關物件,還設有影片,介紹千姬畫像復原過程,甚至能看到人形立牌重現千姬在這裡遙向男山天滿宮為丈夫祈福的情景,讓人一瞬間仿佛穿越時空,看見昔日溫柔而有韌性的女性身影。

對我而言,千姬的故事總帶著一點宿命與感傷。她本是德川家康的外孫女,年幼時便送往大坂城與表哥秀賴聯姻,親身經歷過戰國亂世的風暴,最後得以安然脫身,再嫁本多忠刻,終於在姬路城裡得到一段平靜與幸福,她和忠刻感情深厚,還留下了「初秋の風を簾にまきとりて 軒はにおほふ竹の葉の露」這樣的和歌,將自身對平和生活的珍惜寄託在詩句裡。然最終她所珍惜的還是留不柱,之後經歷兒子早逝、丈夫年輕離世,母親和婆婆也在同年相繼去世,最後帶著女兒回到江戶,削髮為尼,晚年則由弟弟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照料,並收養弟弟之子虎松作為養子,結束她傳奇的一生。
很多人參觀姬路城只留意天守閣的雄偉壯麗,卻忽略了百間廊下與化粧櫓所承載的女性日常與生命故事。這裡人潮不多,反而能靜下心來慢慢閱讀歷史展板、細細端詳千姬生活的遺物與照片。當你走過這條長廊,想像百年前侍女穿梭、千姬梳妝更衣,城主家族的溫柔時光與戰國餘韻,其實就藏在這些無聲的空間裡。
小結-百階廊下的靜謐時光,預備進攻天守閣
這篇記錄的,是我從櫻門橋一路走到入城口,並先繞到百間廊下的行程。原本打算依照一般遊客的動線直奔天守閣,但姬路城比我想像中更有看頭,走著走著,總會遇到以前沒看過的建築與細節,結果照片越拍越多,想寫的內容也越積越厚,最後只能忍痛拆篇,不然我的網站後台大概會被一萬多字塞到當機。
櫻門橋到入城口一帶的三之丸廣場,每到春天便會化身為數萬人共賞櫻花與白城身影的夢幻舞台,也是日本百大櫻花名所之一,而且完全免費開放。唯一的小遺憾,是原本想搭乘護城河遊船,卻因天氣不佳而取消,據說乘船繞行內堀,不僅能從水面欣賞到石牆與天守倒影,還能感受不同角度的城郭之美,若在櫻花盛開之際,更是令人難忘的絕景,可惜這次連船都沒搭上,可惜。

至於百間廊下比天守閣安靜許多,或許是名氣不如天守閣,遊客相對少很多。雖然一開始上樓梯時坡度稍陡,但那也是因為它同樣依戰爭防禦理念所設計,不過麻煩指開始跟結束,真正走進長廊後幾乎是筆直好走的路,畢竟它原本的用途是聯絡御殿各區、貫穿西之丸的主要通道,必要時還能充當緊急疏散路線,因此格局與保存狀態在日本相當罕見。

而天守閣的內部構造,則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部分我會在下篇專門介紹,從固定的參觀動線、蜿蜒的斜坡、低矮的門,到處處變化莫測的路徑,這些無一不是在消耗遊客的體力,剛好可以親身體驗下戰國時代為消耗敵軍體力而精心打造的防禦機制。只是對腿力不是很有信心的朋友,或許在出發前要先評估一下,畢竟姬路城的門票並不便宜,進來後因腿跟不上進度而無法上去,可能多少會有點遺憾。
*除特別標示外,本文照片皆由筆者(yanshoto.com)本人於旅途中拍攝,擁有完整著作權,為維護著作權,請勿未經授權轉載或作為商業用途,感謝您的理解與尊重。
✦ 喜歡這篇文章嗎?
《煙雲漫筆》的每月慢信會收錄這樣的片段,也會分享一些未公開的草稿與旅行筆記。
如果你也想一起閱讀,歡迎留下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