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前往東京製菓學校上課,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親身參加和菓子的專業密集課程,當時的三日短期課程,已經讓我感受到這趟朝聖之旅的充實與滿足,這種滿足原以為體驗過一次就足夠,畢竟我並非從事相關工作,投入這樣的實體課程本身就是一場奢侈。然而,機緣巧合下又與主辦單位聊了許多,才得知這次課程將會有不少有豐富製作經驗的學員參加,為因應大家程度,這次的教學內容也預計在難度也會比較高,本來還在猶豫,結果就讓這句話直接打中了我,想了許久咬牙決定再度報名,於是這次又再度展開第二次的和菓子密集課旅程。
若你也對東京製菓學校的短期課程感興趣,或想了解報名流程、學校位置、交通與費用資訊,可參考我整理的這篇文章:
剛好這次課程安排在二月中旬,正是伊豆半島一帶最早開櫻花的時節,像河津町每年這時候就進入賞櫻初期,故能在這個時間點出發,對我而言正好是一石二鳥,既能參加期待已久的和菓子課程,又能避開三、四月賞櫻旺季的人潮與高昂費用,同時還能順便賞櫻,雖然最終沒能趕上河津櫻開,但還好有趕上盛開的熱海櫻,也算是有順利成功賞到櫻花了。雖然二月機票與住宿也不算特別便宜,但相比盛季來說,仍在可接受範圍內,且預留了幾個月的時間慢慢準備旅費,整體來說安排起來更有餘裕。

不過,當時決定參加的時間其實有些晚-是十一月中旬才下定決心要去,錯過了月初在國際旅展搶購機票的最佳時機,每每想到這就蠻吐血的,正當我還在猶豫要不要賭虎航年初的活動時,彷彿是老天爺幫忙似的,中華隊竟在世界棒球經典賽 (WBC) 中奪下歷史性的冠軍!然後虎航為此推出限時優惠活動,於是當晚就熬夜守著電腦,一邊精算怎麼組合機票時間最順、價格最划算,一邊狂按 F4 更新價格,在一個晚上煎熬後,幸好最後總算成功搶下理想價格的機票,整個行程最關鍵的核心終於確定下來了。
機票搞定後,接下來就是住宿安排。原本也曾考慮,既然是再次參加課程,這次不如乾脆選個離學校更近的地點,例如池袋或新宿,這樣每天通學時間能省下不少,只是不過以一人住宿來說,這些熱門地段的住宿費始終還是偏高,猶豫很久都很難下手,於是最後還是回到熟悉的南千住這邊。
畢竟這一帶住宿便宜、交通上也算便利,最重要的是,這次課程結束後安排的進修與和菓子巡禮會去的點,像是淺草、日本橋、銀座等地,剛好也多集中在東京東側,這樣從南千住出發十分順路,加上課程結束的隔天就要前往名古屋,選擇住在南千住,也方便我直接前往搭乘深夜高速巴士的東京車站休息室跟搭車點,除了去上課稍微偏遠一點,要多轉一趟車外,其實這邊真的會比較順路。
非寒暑假的授課現場:空氣略差的地下教室與驚喜的和菓子
這次上課的時間,剛好是東京製菓學校的正常學期期間,而不是寒暑假的特別開班,這次就沒有再和菓子科專屬教室上課,而是被安排到了地下室的一間綜合教室上課。雖然設備還算齊全,但老實說,我對這個教室的整體感受並不太好。
也許是冬天再加上地下室的密閉環境,開了暖氣之後,空氣變得非常不流通。我們這組的座位已經算幸運,旁邊就是窗,理論上應該是比其他組好很多,但我們這一排座位靠牆的三位同學,幾乎全都輪流出狀況-第一天是香港的同學不舒服,第二天換馬來西亞的同學,第三天就輪到我了。其實我從第二天就開始覺得身體不太對勁,好在國外旅行隨身攜帶感冒藥,靠著感冒藥勉強成功撐過這一天,沒想到第三天忘記把藥放入包包中,中午就已經快到了,幸好靠同學的藥物接力支援,第三天才順利撐到課程結束。
這次的經驗讓我下定決心,如果未來還有機會再參加這類課程,我會盡量避開學校正規上課的期間。雖然非寒暑假的課程安排也有它的好處,像是在沒專業設備下還能使用哪些東西來做,像這次銅鑼燒製作,就沒法子使用專用的銅盤來煎銅鑼燒,就看到老師改用電烤盤煎,以前就有想過不知道可不可以用電烤盤替代銅盤,沒想到真的可以,且老師果然是老師,就算是用電烤盤,也還是煎得又圓又美。

雖然有意外的好處,但我還是更偏好和菓子科專用教室的上課環境,一方面是教室本身所擁有的設備如銅鍋、和菓子製作用具齊全,且這些能讓我們知道是否有需要添購這些設備;另一方面懸掛的電視螢幕,我比較喜歡專科教室內螢幕擺設的位置比較好,非專門教室是靠後邊的牆壁,而專門教室則跟老師所在方向在同一方向,在觀看上的角度會更方便,這些小細節累積起來都讓學習體驗上真的有差。


雖然整體教室環境不盡理想,但因為是東京製菓學校的上課時段,意外獲得和目前正在就讀的台灣學生產生交流。最後一天放學時,洋菓子科的台灣學生特地跑來問我們是不是從台灣來的,原來他們這兩天一直聽到很多人在講中文,覺得這口音非常熟悉,於是這天特別前來找我們的,還說隔天要拿結業考製作的草莓蛋糕來跟我們分享,可惜我們剛好只上到今天。
還有一次是在課堂中我幫同學詢問老師,學校有沒有推薦附近可以買到好吃櫻餅的店,結果沒想到後來老師後來直接拿來一大盤的蕨餅、櫻餅跟金團。原來是今天剛好和菓子科二年級的課程就是做這些,於是這些上課的成品就到我們這邊來了,幸運到爆表。大家看到櫻餅的瞬間,直接歡呼雀躍,老師頻說:「日本人是不會因為櫻餅而歡呼的」,我可以理解,畢竟台灣人也不會因為芒果冰而歡呼的XD


除了櫻餅外,蕨餅是最讓我驚喜的,學校的蕨餅都是使用的是 100% 的本蕨粉製作,這種等級在外面幾乎是買不到的,雖然我非常想自己吃,但想想之前也嘗過,最後還是忍痛拿去分享給前來「協助消滅作品」的在日台人群友,畢竟對方也是個熱愛美食的人,人家才剛從新潟回東京就馬不停蹄地來找我,總要給人嚐到這種難得的作品,也算是圓滿了這次收尾。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意外驚喜,不知是否因為是在學期期間,這次校長居然有做輕羹讓我們品嚐!簡直是開課以來最被餵養最多的一次課程,一邊學習一邊吃和菓子,這待遇實在讓人開心到不行。

進階內容全面展開:餡料實作細節加深、作品難度明顯提升
這次的課程安排上,恰好與上次相同,仍由原班老師團隊帶領。不過這次特別的是,除了原有的主講森崎老師與助教草苅老師外,還加入了一位資深的教學老師-小林老師,實施雙老師制度,這讓教學分工更細緻,解說上也更為深入。

內容上,尤其在餡料製作部分著重更多,這次紅豆餡使用的是「丹波產大納言紅豆」來製作粒餡,不僅選豆更講究,連煮法的講解也多了許多細節。原本以為粒餡與豆沙餡的製作流程差不多,沒想到實際上手後,才發現細節之多遠超想像。老師一邊操作,我一邊抄筆記,抄到手快軟下來。尤其是在控制砂糖濃度、加熱時機與攪拌方式上的細節,幾乎每一個環節都藏有老師多年累積下來的技巧。

這次老師還特別提到了水質的影響,包括軟水與硬水在煮豆時所造成的差異。這個議題讓我特別在意,回來後還特地請教了一位專門煮紅豆餡的超資深大姐,她長年都在煮紅豆,經驗非常豐富。她倒是給了另一個角度的回答:她自己煮紅豆時,其實並沒有特別去使用軟水,她的認為關鍵並不在於水質,而是在你想要的紅豆口感與軟硬度。對她而言,只要豆子煮到夠軟就好,讓豆子整顆吸水到膨脹爆裂的程度,對她的商品這樣做的意義不大。
雖然她也承認使用軟水與硬水在煮出來的豆子上還是會有差異,但差異真的很小,為此要特別用軟水,她是覺得沒必要。這樣一來一往的學習與比對,反而讓我更能掌握粒餡製作背後的彈性與核心。不是每一種「標準流程」都需要照單全收,很多時候還是要看自己想呈現的和菓子口感與風味,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在練切的製作上,這次的課程可說是突破了一大步。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不再是由老師事先製作好讓我們塑形,而是改由學員親手從頭開始操作,東京製菓學校這次提供的配方意外地符合我的習慣-甜度較低,軟硬度也比較容易調整,這對於不喜歡過甜口感的我來說,是一大驚喜。雖然在台灣製作成品的風味當然還是比不上學校專業師資用頂級材料製作的版本,但就以手邊有的素材來說,我已經非常滿意了,這也是我這次上課中最實質、也最具成就感的收穫之一。

不過,要說這次課程中難度最高的項目,那無疑是花瓣餅。上一次的課程中,我就曾與翻譯老師聊到這款點心,當時她就提到:「花瓣餅這東西,其實很挑人吃」,當下不是很理解,看外表示挺好吃的樣子阿。沒想到這次課程裡居然有了它,一開始是挺開心的,後面就開心不起來了,這款是大魔王阿~~

花瓣餅的外皮是用雪平製成,上次課程也曾做過類似結構的「莓大福」,當時就已感覺雪平外皮不太好包覆,沒想到這次居然要把它攤平,難度又再往上拉了一個層級。特別是看著草苅老師優雅地將雪平攤開,動作行雲流水般順暢,當下心裡就有種不妙的預感,果然換成我們開始要把雲平攤平,所有學員都在哀號,餅皮不是撕裂就是黏手,總之現場就是一片混亂。

即便手上有學校校長特製的專門工具輔助,還是沒什麼起色,根本攤不到專門工具的邊緣阿,然後上面那點紅要暈的自然也很難,看過老師做得像是女星腮紅般自然,我自己的暈得像是金童玉女的腮紅,花瓣餅真的是標準的「看起來優雅、做起來崩潰」的反差。

後來老師們看我們因為花瓣餅的攤皮階段弄到幾近抓狂,難得讓大家先休息下,必須說大家都很認真,盡可能把握每一刻的學習機會,但這次的中途休息,真的是鬆了一口氣,真的好難,也因為花瓣餅太過耗時,整個教學節奏被延後,最後不得不犧牲掉我最期待的項目-浮島的製作。

當老師表示「浮島要就先跳過」,我心裡一沉,浮島是我從第一次課程開始就最想學的和菓子之一,一直期待老師的教學,結果竟然因為花瓣餅的關係而錯失浮島,理智上知道課程安排上難免有取捨,但內心的失落還是難以平復。
不過說到底,花瓣餅的味道真的非常特別,三個元素-甜牛蒡絲、味噌餡、雲平餅皮,單獨來說都很好吃,甜牛蒡絲爽脆帶香,味噌餡鹹甜交錯,雲平的口感Q軟滑順,本來各自表現都很不錯。但問題是,當這三種東西被疊加在一起,變成所謂「花瓣餅」的時候,整體的味道就突然變得……讓人不知該怎麼形容了,甚至連老師們都坦言,他們其實也沒有很喜歡花瓣餅款和菓子。
話說老師們其實也不太愛甜牛蒡這個食材,但有趣的是在場的台灣學生幾乎都很喜歡,我自己也覺得甜牛蒡單吃非常好吃,口感和調味都讓人驚艷,只是它一旦成為花瓣餅的一部分,那就……嗯,再說說吧。

這次課程中製作的品項中,有一款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牛奶饅頭。這是一款使用烘烤方式完成的和菓子,也算是比較偏現代風格的作品。材料上也較為西式,使用了煉乳與奶油,餡料則是以蛋黃為主的黃味餡,整體風味香甜滑順,很受大家喜愛。某位同學在吃的時候,突然靈光一閃表示,好像可理解為什麼旺旺的小饅頭,為什麼叫「小饅頭」,明明那東西就不是饅頭,名字中卻有饅頭二字,如果是從這種牛奶饅頭發展過去的,那就真的說得通了。

說實話,我當場也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款牛奶饅頭外觀圓潤可愛、帶有烘烤的微焦色澤,和我們熟悉的旺旺小饅頭幾乎如出一轍。雖然無法確定乖乖小饅頭的命名來源是否真有關聯,但不得不說依照台日兩邊的交流密切,感覺同學的說法還真的有可能。不過這款牛奶饅頭不僅外型討喜、味道也非常好吃,是那種一吃就會讓人忍不住想再做一次的和菓子之一。雖然屬於比較現代化的作品,但也讓我看到和菓子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巧妙融合。
熟悉中的悠哉節奏:課前先來碗茶泡飯與課後在新宿漫步
雖然這次依然選擇住在南千住站一帶,不過因為已經多次造訪高田馬場站,對教室周邊的動線也算熟悉不少。所以這次特別想安排個悠閒的早餐時光,不再趕著搭電車直奔教室,而是提前抵達附近,搜尋看看有沒有什麼適合早上吃的好店。
找到周邊有兩家友提供早餐的店家,「お茶漬け えん 高田馬場Metropia店」早上 7:30 就開門,跟「YAYOI軒 高田馬場店」凌晨 5 點就營業。原本想著要分兩天去吃各一家,不過實際看地圖後發現,YAYOI 軒的位置稍微有點不順路,而我又實在懶得一大早繞遠路走去吃飯,最後決定乾脆連續兩天都吃茶泡飯,簡單方便。

不過這家茶泡飯店面開在地下街,位置剛好和地鐵出口處於同一樓層,只是我走的方向完全相反,一開始還在地面繞了一大圈才發現入口,差點就來不及吃了。第一次點的是鮭魚茶泡飯,搭配了一份明太子,味道不錯,湯底溫潤又清爽。不過明太子真的有點辣,對我來說有些太刺激了,然後口感也跟我想的不一樣,本來安排某天下課要去吃明太子吃到飽的店家,這下就直接放棄,我還是比較喜歡柳葉魚魚卵的口感。

第二天換了吻仔魚茶泡飯搭配可樂餅,這組合也很不錯。可樂餅外酥內鬆,很有滿足感,但吻仔魚的部分,日本的感覺是有醃製過,跟台灣差蠻多的,個人還是偏好台灣這邊的吻仔魚,由於吻仔魚的量也不多,然後我討厭青江菜,加上我根據昨天經驗就沒再點大碗,於是吃得有點空虛,下次還是點大碗好了。

必須說,新宿這一帶真的非常適合下課後的延伸行程。不僅交通方便,許多店家營業時間也比較晚,雖然我對於新宿一帶興趣不大,不過還是有些地方想去走走,若是特地過來又有點遠,剛好東京製菓學校離新宿相當近,直接安排在下課後,我和同學搭公車前往新宿的歌舞伎町一帶。這樣的移動方式既方便又省下了一段從學校走去車站的路程,對於懶得走路的我來說超棒,這天的下課後的行程主要就是要看快要下架的「新宿東口の猫」,順便吃飯跟看鏡頭。
課後的第一站,是我期待已久的老牌洋食店「アカシア 新宿本店」。這家店最有名的就是他們的燉高麗菜捲,不過比起餐點本身,我其實更被店外觀所吸引,帶著濃厚的大正復古風情,這種老派氣質的風格真的很吸引人,原本擔心晚上前往可能會需要排隊,為節省時間本想去附近的一家拉麵店吃晚餐,但想想店的外觀,再三猶豫後還是決定來這邊,沒想到也許是因為我來得早,又剛好是平日,幸運地直接入座,完全沒有等候到,開心。

燉高麗菜捲,我是有一點小小執念的,曾試著做過燉高麗菜捲,但味道很普通,吃起來也還好,怎麼跟漫畫裡的不一樣,後來才知道台灣的高麗菜品種與日本不同,不適合用來燉煮,更適合快炒之類的料理方式。也因為這個原因,我一直很想親自來嘗嘗日本當地版本的口感,但也沒想到第一次吃就直接到名店來了,是不是最頂不確定,但真的能很明顯感受到高麗菜的差異就是。

會到這邊吃飯,就是因為新宿車站東口附近的「cross新宿大樓(クロス新宿ビル)」,在 2021年推出「新宿東口の猫」,剛好和アカシア 新宿本店離的挺近的,才會安排再一起。,一直想來看她很久了,這次總算有時間來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晚上,沒看到網路上靈動的樣子,本來想說是不是時間還沒到,後來遇到同樣在等貓貓的台灣人,她們等了半小時也沒看到,這才來問我情況,但其實我也不知道的說,只是聽他們這樣說,我後來就沒再繼續等,直接先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最後就是大魔王了,要如何從東口走到西口,由於前一次 Google Map 有成功帶領我走過去,這次也交給它帶我展開我最期待的二手相機散步之旅。雖然新宿東口其實也有一家知名的二手相機店,但因為我在抵達東京的第一天就已經造訪過了,所以這次特別鎖定西口方向,準備來個「朝聖」巡禮。

後來還從同學那邊得知,以紫陽花手水與紙雕御朱印聞名的法輪寺,居然就在不遠處!當下我馬上把它列入「下次上課一定要順便參拜」的清單中。只不過一查才發現……人家的社務所下班時間居然跟我們下課時間一模一樣,根本無法趕上,頓時只能苦笑,默默收起手機裡的備忘錄,改天再說吧。
小結-再一次的朝聖,或許也是最後一次,但已經足夠圓滿

這次的三日課程比起初次參加時更為緊湊,體力與技巧都受到挑戰,但所獲得的收穫也更加豐富扎實。從餡料製作的細節到練切的親手操作,從挑戰難度極高的花瓣餅到手工牛奶饅頭的驚喜,一路下來不只累積了技術,也留下許多記憶深刻的片段。
即使有一些遺憾,像是浮島被時間壓縮而錯過,或者是地下室教室空氣不流通導致身體不適,意外和同學有了更多交流等等,這些插曲都成為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回憶起來也更有印象點。
這次的重返東京製菓學校,或許不會有第三次,也或許未來的某天,又被戳中了關鍵點,還會再咬牙再參加一次。其實也說不準,畢竟來一趟日本,時間與金錢都是負擔,不是說走就走的短距離旅行。至少,這次安排的進修旅程,該去的該看的都有去到有看到,學習方面最重要的餡料跟練切也都有學到,也遇到不同國籍的同好,課後交流也比上次多很多,這些累積起來就讓這趟進修之旅非常的圓滿了。
但如果未來真的還有機會再來,我已經暗暗決定好要換個策略,意外發現一間位在 JR中央線上的便宜單人商務飯店,離學校不遠,單人房價比南千住貴個一兩百而已,下次若能住在那一帶,除了通學方便,還能順道走訪江戶東京たてもの園、吉祥寺、中野等我一直很想再探索的區域,之前怎麼就沒想到要往那邊找去呢。
*除特別標示外,本文照片皆由筆者(yanshoto.com)本人於旅途中拍攝,擁有完整著作權,為維護著作權,請勿未經授權轉載或作為商業用途,感謝您的理解與尊重。
東京住宿心得
- 一人入住壽陽飯店 (Juyoh Hotel),單人日式雅房與多路公車地鐵相串連,以南千住車站為起點的探索東京基地
- 一人入住 Hotel Accela( ホテル アクセラ ),南千住車站便利位置,享受女性樓層的晴空塔美景與淺草神社三社祭驚喜
✦ 喜歡這篇文章嗎?
《煙雲漫筆》的每月慢信會收錄這樣的片段,也會分享一些未公開的草稿與旅行筆記。
如果你也想一起閱讀,歡迎留下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