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一開機就發現螢幕黑屏了,轉接頭從筆電上插上拔下是有反應的,但螢幕就是沒反應,開春首日就來個大驚喜,比起壞掉這件事情,我覺得更麻煩的是要跟房東講這件事情,根據我對房東的了解,他應該會搬另一間空房的螢幕讓我用,只是弄壞別人的東西,還是要賠,所以只得開始研究下螢幕採購這件事情了。
記憶中前陣子有看到演算法推薦了部桌上型螢幕挑選的影片,它推薦完沒幾天,螢幕就掛點,有種讓演算法給詛咒的感覺,總之那時有記下幾個關鍵字,所以一下就找到了。
基本概念知道後,接下來就是各品牌的挑選了,去爬了 PTT 以及一些相關文章後,大概總結如下,優派 (三隻小鳥) 是 CRT 的王者,卻不是 LCD 的王者,他們已經沒那麼神了;三星都是曲面,只是曲面有很多毛在;BenQ 是 PTT 上最推薦的,相較雙 A 來說是比較貴,護眼效果好,也有很多電競選手使用,只是顏色部分因為護眼關係沒那麼精確;AOC 是預算有限可以先看的,只是規格需要買高不買低,才能彰顯這牌的高性價比;Terra 迷之低調的德國牌,保固五年是強項,規格與價格中規中矩,不過內建喇叭的音質很糟;EIZO 液晶螢幕之王,連最低階的表現都很不錯,只是價格都要五位數起跳,王者之名不只來自技術,價格也是王者價。
雖然現在螢幕都不算太貴,不過應該會先跟房東討論,看能不能等要搬離時在買一個新的賠他,房東能給的都是 24 吋,以我現在使用的距離而言,太大台了,我更偏好於 20-22 吋,且現在大多是窄邊框,視覺上看起來也會更大台一些,所以想說買個二手的螢幕自己來用,畢竟房東是要給房客看電視用,我是要用在螢幕支架上,兩邊需求很難達到一致。
最初是想說,那是不是就不要用雙螢幕了,當初會用雙螢幕也是因為有個現成螢幕,不用白不用,然習慣雙螢幕後,真的有點回不去了,在整理查詢資料上,雙螢幕方便超多的,且換個角度想螢幕支架都在了,空在那邊也是浪費,還是物盡其用比較好。
幸運的是有找到一家二手電腦專賣店,剛好他們有進一批 PHILIPS 22吋螢幕,價格約在八百多,不過看他們之前拍的照片,還有看到 19 吋 599 元的、17 吋 399 元等更便宜的款式,品牌就不確定了,不過以我想要的尺寸而言,應該不會太貴,畢竟我對螢幕只有尺寸上的要求,其他要求只有要 VA 面板跟可以連結筆電,其他的更細節的部分就隨緣吧,太要求就傷荷包了。
查完這些資料後,才有空看前幾天無意間看到的「人工智慧降臨,人文科學已死?」這篇文章,之前就有看到一些關於人工智慧幫忙寫文章的新聞報導,甚至電腦王阿達都介紹過 Katteb,一款使用 AI 幫忙寫文章的軟體,不管是要寫長文、摘要、重點都行。本來以為就算這類型的 AI 繼續發展,也不會對於現在研究人員產生太多影響,畢竟研究這東西很吃思考跟經驗,某方面都可以說為了愛才去研究。
只是看完文章後,發現問題可大了,AI 對於已經成熟的研究人員影響不大,甚至可以是幫手,但 AI 卻會對正在養成期的老師與學生兩方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從最簡單的撰寫報告來說,人文科系很大程度是依賴一篇篇報告來訓練學生的思考統整、文筆等技術,現在有 AI 幫忙寫報告後,這種養成的扎實度就會不再那麼紮實,以我自己來講,我現在很能夠統整大量資料,很大部分是來自於大學時代的報告地獄,在這地獄中養出了對關鍵字的敏感度、資料的搜尋、資料的統整等對於撰寫文章有強大輔助的技能,如果當初沒有讀大學,網站也不會存在了,畢竟幾千字的產出對於走過報告地獄的人而言,不過就小菜一碟。
而 AI 所產生的問題,根本是來自於文科與理科當中的思想鴻溝,文章中引用了查理斯‧珀西‧斯諾( Charles Percy Snow C.P.Snow) 在《兩種文化》一書中對知識世界提出的懇求,他認為「人文學家缺少對熱力學定律的基本見解,而科學界則無視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榮耀」,這部分其實很像古代中國常見的文武之爭,文臣與武將相互瞧不起對方。
就算賈伯斯說過人文主義讓蘋果公司成為獨樹一格的科技公司,我對蘋果與微軟之間的差異就是來自於字型,蘋果內建字型真的比微軟好看許多,而造成這個差異的就是賈伯斯曾經學習過書法課程,賈伯斯曾經這樣表示過「幹我們這行的很多人都缺乏多種多樣的經歷,所以他們沒有足夠多的點來進行連接,最後拿出的只是非常線性的解決方案,對問題沒有寬廣的視角。一個人對人生經歷的理解越廣闊,最後的設計就越出色」。
老實講,文科很難讓人賺大錢,也因此之前就有看過有前輩在呼籲人文學科的老師們,課程安排上要教授學生能在社會上存活下去的工作技能,只是相較於理科,文科卻能讓人在思考上更豐滿與周延,並給予周邊溫柔與包容,典型例子就是像是奇美的許文龍與前總統李登輝先生,都是日本時代培養同時橫跨文理兩科的代表,另外還有受過日治時代高等教育的長輩們,除了本身專業外,通常美感素養都一定程度,也都會給種溫文儒雅之感。
總之這篇報導,跟之前看過的「這個社會對於「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有某種異曲同之妙,不變的是對於人文科學未來之路的探究與擔憂,只是這篇文章又更偏向技術層面,畢竟這是現在進行式,且也已經發生好幾起因為缺乏人文養成而造成的損害,感覺理科與文科之間鴻溝,都可以當成個哲學問題來討論了,今年的購書主題應該要添加個哲學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