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窮得有品味》相遇是在還是個大學生時的校內書局,當下就讓書名吸引了,翻閱之後有種探窺到另一種世界之感,雖然有興趣,不過比起教科書跟參考書們還是沒那麼需要,想說等之後再來買。沒想到這一延遲就等到出社會工作了。為了找這本書,花費我不少時間,畢竟離大學有段時間,相隔多年書名也記不清了,讓我用了不少關鍵字去搜尋才找到它,過程當中一度打算放棄,幸好沒有放棄,最終還是找到了。
購入後讀完它,深感花費心思找回它,果然是對的。雖然這本書有些年頭了,也正因如此,書中所提到的很多想法,卻都能跟現今社會發展有著不同程度的相呼應,不是最新的書,卻能跟現在很多正熱門的極簡主義、斷捨離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切雖跟作者是在截然不同的東西文化環境中生活,在很多方面卻能有著高度雷同之處,可見得有些想法跟做法是舉世皆然的。
別再相約在外聚餐了,改在家裡一起吃飯吧
有鑑於東西文化跟社會差異,西方社會上餐廳用餐的費用不低,因此他們大多選擇在家用餐,搭配上作者另一本書《聊得有品味》中對於食物話題想法,作者用一章節來講述為什麼要在家裡用餐,這點並不令人意外,然讓人有覺得有趣的是,作者並不是因為外頭用餐「貴」,才要改邀請朋友來家用餐,而是在家用餐才能專注跟朋友交流。
作者很大程度上認為上餐館用餐,是因為怕沒有話題聊,只能藉由食物開啟話題,若是無法順利轉到其他話題,那麼至少還可以聊餐廳、食材、周邊服務等等,總之不用擔心沒話可以聊;其次是去餐廳是一種工作的延續,因為工作忙碌只能隨便找家餐廳用餐,或是藉由用餐來把剛剛會議上沒討論完的事情繼續下去,總之都不會是個隨意放鬆的狀態。
因此最棒的聚餐,應該是邀請朋友到家哩,少少的人,簡單的餐,將身子窩進軟軟的沙發之中,喝著便宜的飲料,拿著不成對的餐具,在最放鬆的狀態下,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忍不住開啟話匣子,這種狀態下話題自然不會圍著食物打轉,而是天南地北的分享起自己生活,同時主人家的一切都是話匣子來源之一,擺設、影片、書籍、收藏等等,永遠有延伸不完的話題,且由於是在自個家裡,也沒有所謂營業時間,只要主人歡迎,客人樂意,想待到三更半夜都可以。
最初看只覺得是東西方文化社會差異,在台灣上餐廳聚餐是件很普及的事情,畢竟台灣餐廳花費不高,也不用主人忙進忙出的前後張羅,時間一到付款完畢就能走人,簡單俐落。可後來再看這段,看著作者再講述在家與友用餐的氛圍,卻讓我想起小時候,老家三合院只要一個茶桌,泡上一壺茶,點心只有黑瓜子,幾個大人也能從兩三點聊到晚餐時間,聊得開心可能還會順便吃個晚餐,那種人際自然的交流互動,是現代社會中很久不見的溫暖。
當收入有限時,應該有不少人優先會降低的就是社交費用,而這筆費用大多是用以支付上餐廳的花費,當降低所謂「社交花費」時,自然而然也就跟朋友疏遠起來,其實越是這種狀態,其實越需要與人交流來降低鬱悶感,同時也能透過交談來獲取就業相關情報,從而避免陷入負能量循環中。
只是現代人都習慣透過在外聚餐來交流,故當無法再支付這筆費用後,就容易與人群脫節,然作者想要傳遞的就是,在降低外出用餐費用的同時,就是回覆到最自然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窩在家裡泡上一壺茶咬瓜子,專注聊天交流,而不是餐廳食物、裝潢與服務。
在閱讀到這一章節時,腦袋突然浮出,如果是我有辦法邀請朋友來家用餐嗎?當下的狀態是不行的,房間沒有位置給朋友坐,接下又想到就算有位置,會想邀請朋友來嗎?處於有點想又不太想,想的關鍵是在家真的比較隨意,還有很多東西能分享能聊;不想的關鍵是結束後的我會很疲倦,只要朋友一來,就會太開心能與朋友徹底聊開,而讓精神長時間處於過於亢奮狀態,把自己給累垮了。
但不管想或是不想,現階段都是沒法子邀人來,或許是淺意識還是想邀朋友來,看完本書後就手癢,來了場睽違許久的房間大清掃。首先就是把原先收集許久的紙箱、包材之類的物品全扔了,之前捨不得丟是總覺得哪天還會把房間大拍賣,那時候就會需要很多包材跟紙箱,故就一直保留著。然大拍賣這件事已經做過許多次,房間其實也沒那麼多東西能賣了,且現在紙箱包材再利用的概念盛行,要拿也沒那麼難,於是心一橫只留下兩個紙箱,其他全扔資源回收了。
這樣一扔,不但扔出來客人的座位區,還順帶扔出來和服著付練習與自穿的區域,以前穿完的和服總不能好好晾乾,現在就有專區可以俐落的分區晾乾,心愛的包包們也能掛放好順便當展示,燙衣板比之前更好拿,燙衣服也能坐著燙了,不用辛辛苦苦站著燙。當發現這些好處時,徹底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早這樣子做,這樣子能提高許多生活品質的說,想為客人保留一個專門位置區,卻意外迎來了更舒適的生活空間運用。
這是這本書帶給我的第一個改變,其後還有更多的改變也因為這本書而產生。書中由於薪水受限而展現出的眾多行為,不同於現在斷捨離講求的簡約生活,比起許多分享斷捨離的書籍,而更有種享受生活與理所當然的氣勢,雖然作者不是要教我們如何斷捨離,然書中很多部分都跟斷捨離有著相通之處。因為不是要斷捨離,所以才要斷捨離,而是審視自身收入後來進行捨棄與改造,這更貼近現實狀態,執行起來更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
物資有限而樂觀無限,用心打造出舒適空間
本書帶給我的第二個改變,就是重新打造房間。書中強調了處處留白才是真正的品味,空無一物的房間才是真正的奢侈,那些所謂的「舒適」概念是品味殺手之一,例如把原先地板換成木質、柔軟舒適的沙發靠墊等,也還有那充滿展示意味的擺設,當這些物品塞滿了房間每一寸的角落,雖然會讓空間不再冷清,卻也讓空間變得庸俗不堪,這種結果的導致就是因為有錢,因此越是沒錢越能顯現出一個人的文化優勢。
套在國家,作者舉的經典案例就是慕尼黑聖母教堂的洋蔥型圓頂,之所以不是哥德式尖頂,是因為 16 世紀的慕尼黑政府沒錢翻新,若換成台灣案例就是,台南之所以能維持古都風貌,能大程度是相較於其他城市而言,台南開發價值沒那麼高,這才讓很多古蹟逃過拆毀的命運。
作者認為無論房子多小,都應該視為自己的宮殿,正所謂「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經濟再拮据都要將房間收持的敞亮舒適,作者舉出他的席格蒙舅舅家,在小到只足能勉強塞進六個成年人睡覺的房子裡,每天起床後首要事件,就是將該空間整理整齊,營造出古色古香且傭染宜人的休閒氣氛,頓時讓睡房變成沙龍,成為迎接賓客的大廳。在最糟糕情況下也能接待客人,打造一個隨時能擁抱客人的空間,才是品味展現的極致,
相較於斷捨離的空白概念,這種擁抱朋友的留白空間概念,呼應了作者提及的前面所提及「在家聚餐」,縱使沒錢也不會讓社交斷了,因為房間就是最好的社交場所。這讓我不禁反思起來,因為沒客人就很隨意的房間,或許就是因為房間太隨意,打掃起來也累,事前累事後也累就潛意識不想邀人前來,於是惡性循環下就真的不適合邀請客人前來,這樣子似乎不太好,於是將部分空間的雜物丟棄,收持出一個能好好接待客人的區域後,房間變得寬敞舒適,更進一步想把房間打造成,有人要來只要幾分鐘簡單收持就能接待客人的狀態。
而書中作者的母親擅長新貧時尚藝術來家裡裝飾,「她會用美麗花邊包裹起三夾板書架,以及抱枕及華麗桌巾為IKEA廉價價具變身」,這給了我靈感,想起那些在衣櫃內的布料們。將原先半開放式的衣櫃,為方便拿取衣物就沒裝簾子擋,現在拿出以前擋小廚房爐火的窗簾將其一掛,旁邊的床頭在依照季節跟節慶來放上合適的手拭巾裝飾,原先紛亂的空間頓時乾淨許多,這讓我來了信心。
於是各個櫃子跟比較雜亂的空間,各自用合適的布料遮蓋起來,又很巧合的布料都是白、藍跟大地色系,這讓布料雖多卻也不會產生色系衝突。在不影響使用狀態下,該蓋的蓋一蓋後,房間頓時變得清爽許多,同時因為取出大量布料來用,衣櫃空出許多收納空間,重整後的衣櫃變得更好使用了。
雖然作者在書中說到把每一吋空間塞滿是種品味災難,然作者也提到他的艾嘉姨媽,姨媽的單人房內塞滿無數雜物,卻能讓人彷若置身於某行宮沙龍之感,可見得東西多寡與房間能否讓人舒適沒有直間關係,重點在於態度。
書中處處能看到曾經貴族在沒落後,用樂觀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如今的生活,雖然不復過往富裕,卻也不代表生活品質就要因此下降,善用手邊本來就有的物件來打造舒適的生活空間,而非向外購買,縱使沒那麼多預算能採購了,卻也不影響他們將自己與房間營造出「高貴」之感,能夠如此正是因為對失去處之泰然,那種得之我命,失之我幸的對物質的不追求態度,正是世家大族之所以在沒落後依舊能夠在人群中如此耀眼之因,那種態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出來的。
旅行本身就是種荒唐,定性才是不變的新潮
現代人很大一筆支出就是旅行,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我們對於旅行都有種美好的想法,作者卻認為旅行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工業」洗腦的結果,說服人們旅行是一種充滿魅力的行為,值得大家花費金錢去追逐。
古代會踏上旅程通常都會有主要目的,不管是考試、做生意、治病、朝聖等,畢竟路途險阻,這一出發也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再回來,因此像現代這樣為旅行而旅行的行為,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而後發展出「為旅行而旅行」的旅行模式,是英國殖民後期那些生活優渥到無所事事的紈褲子弟所創造出來的風潮,這些貴族們在遺跡、廢墟、叢林、荒漠之中探險,而後將這些經歷書寫成書成為了旅遊文學,形成一股風潮,一般平民看到後在有經濟許可之下也跟著效仿,最終形成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有著數百億產業價值的觀光旅遊產業。
從這股旅遊風氣中誕生出所謂的度假村、遊輪、跨國周末度假等旅遊模式,對作者而言簡直是把自己搞笨跟搞壞身體的花錢買罪受的愚蠢行為,尤其是當人們在旅行模式時,總會放開平日對自己的節制,瘋狂購物與大吃大喝,旅行期間的很多行為都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尤其科學也證明了,若沒有克制,度假之後常常會使人智商降低。
雖說如此,作者也不是反對旅行,而是認為旅行應該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地方,如哥倫比亞的哲學家所言:「唯有充滿智慧的人和純樸真實的人,才會懂得『定性』的重要。庸俗之輩總是很浮躁,喜歡在旅遊上徒勞奔波。」在陌生國家停留上數周乃至數月,只有一定程度的融入當地生活,成為當地的一份子,才能深入了解他國文化,這才是真正充實人生並豐富生命的旅行方式。
因此旅行的意義不在於一直更換地點,而是要用心去體會所走過的路途,不要走馬看花,若是要當個沖沖過客的「盲目度假」,那還不如待在家裡還能獲得更好的休息,畢竟為了旅行,可能得三更半夜的摸黑起床,只為了能準時搭上預計的車次跟班機,然後在交通工具上那侷促狹小的空間獲得短暫的休息,下車後接著就是塞得滿滿的各式各樣的參訪行程,這種休閒工業所規劃的旅遊模式,不會為你帶來真正的旅行快樂。
老實說,作者這一篇章對於旅行的想法對我的旅行態度有很大的影響,在重新閱讀這本書之前,並沒有感覺到受其影響,然現在再看時,發現很大部分我都依照作者認為好的旅行方式去旅行,像是出國不會是年度計畫,但計畫要去就是一個禮拜以上,旅行地點都會以一個城市為中心為軸心等,幾次下來也發現我總會不自覺的安排了一個主題,第一次是御朱印收集,第二次是有名的甜點店,第三次是線香,這大概也是受這本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吧。
尤其在我意識到旅行並不能為我帶來真正的休息時,更能理解書中作者所言的「度假讓你變笨」的意義是什麼。最好的休息就在攤在自家床上耍廢,再找一家氣氛舒適的咖啡廳喝杯咖啡品嘗甜點,在把手機關了,好好的跟朋友聊天或是看一本書,這樣子的一天才能真正的把自己放鬆,而不是努力的趕飛機,在各個景點奔波拍照打卡,且打包收持行李也是個體力活,一趟旅行下來往往還是得多排一到兩天的緩衝假,不然玩一趟後隔天直接上班,狀態很難立即回到平日水平。
且某次不知道從篇文章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內容,文中提到旅行的開始是從規劃行程開始,結束於旅行開始。這段話是指從規劃旅遊行程開始,每次查閱資料、交通工具、路線等都是在腦海中走過一遍,規劃多久就神遊了多久,等到真正到旅行那天,反而就只是一種執行,興奮度到沒那麼大,就像書中作者介紹的于斯曼小說《逆向》中的主角德斯,他坐上前往巴黎的火車,在巴黎的英國餐館感受到屬於英國的腔調、氣氛、紅酒、啤酒後,他毫無懸念的返回家鄉,因為他已經在腦海中去過英國了,「現在哪裡還需要千里迢迢去英國,讓憋腳的旅遊經驗破壞這些永誌難忘的美好印象。」雖然例子有點極端,不過卻也很好詮釋了何為「神遊」。
更何況現在自媒體發達,很多國外景色跟現狀都能透過各個創作者的影片如實呈現,能獲得的資訊其實不亞於親身飛那麼一趟,比起去的次數更重要的是理解的深度,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旅遊荷包中取得平衡,而不是到處去飛最終每個點都只是蜻蜓點水,對該國家的認識永遠停留在表面,卻無法發掘出該國的美與愁。
相關文章
- 我們不缺國際觀,我們缺思辨觀
- 國際觀還是歐美觀?──當我們說「有機會多出國走走」,指的是去哪裡呢?
- 有「國際觀」的人都在做的事!不用常常出國,只要平常保有 4 個小習慣就好了
- 【那些旅行史教我的事】甚麼!出國旅行能培養國際觀?你知道這種觀念,其實是一百多年前的產物嗎?(二)
放棄是種藝術與享受,「窮」才能找回人生
整本書節制與放棄的概念貫穿全書,並不是因為沒錢所以才要節制與放棄,而是平日就要習慣放棄跟節制。只有當你擁有的越少,自然失去的也就越少,當失去也就不在那麼失落,並從中獲得解脫與真正的自由。之前看過一部影片在介紹亨利族,這個階級擁有百萬年薪就過得萬分辛苦,當中讓他們辛苦的點有部分來自於他們無法放棄「舒適生活」。
且當我們習慣節制與放棄,在某一層面說來我們也提升了享受的能力。伊比鳩魯認為為了讓享受更大化,那麼就要暫時放棄享受,因為放縱享受只會讓自己對享受的要求越高,等高到一定程度後一切都索然無味了,經濟學家稱之為「邊際效用遞減」。
故作者認為唯有願意放棄,放棄主流大眾都在追求的東西,才是真正讓我們得到奢華感受的途徑,而經濟走下坡的變窮,正是改變生活的一個重要契機,現實讓我們得以省視自己的生活態度,並為此做此改變,正如馬克思.佛里斯所言的「危機是種特殊的生產狀態,只有處在災難威脅中才能體會」
改變這種事情,說簡單也很簡單,常常是一瞬間的事情;說很難也很難,常常十幾年都做不到,然只要沒錢或是失業,現實就會逼得我們不得不做出改變。正所謂危機就是轉機,只要我們擁有正確的心態,這種現實狀態會是促使我們改變的動力,因此當經濟受限時,我們就會開始省視花費,然後改變就開始了。
不過這個過程需要保持正面心態,當金額有限要買東西時就會再三斟酌,有正面心態就會越加省視所要購買的物品品質高低,而非一昧的追求最低價,雖然說一昧的追求性價比,有時會造成廠商惡性競爭,然在歐美還有第三種選擇,就是可以去二手商店,歐美的二手商店非常盛行,且很多也是公益單位經營,《舊物的靈魂》一書中有很詳細的說明,二手商店不但能省錢,還能做公益,且因為延長物品使用壽命,某一種程度來講還做環保,可謂是一舉數得。
除了實體物品的花費要檢討外,精神層面的花費也能有調整空間,我們生活周遭就很有多藝文表演,不用特別去看外國某某知名團體表演才算有品味,要知道各地的文化中心就不定時有展覽,很多藝文表演也都有免費票卷可以索取,這些都能累積自己的藝文水準,將省下的錢就能去看真正想看的藝文表演,而不是按資本主義社會打造出來的「文化工業」去看最時髦最熱門的表演,讓有限的金錢也一樣追求美好的事物。
只要抱有正確的心態,不要把沒錢當作天要塌下來了,以正面思考去應對它,它就是一個機會,一個我們就有機會看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和優先順序,並將生活從眾多資訊與文化垃圾中抽離出來,讓我們得以面對生命中最值得奉獻的事物,認清楚生命的本質,不再被流行的消費文化給主宰,將自己獨身於媒體外,擁有自己的想法與看法,這才是真正的富裕,如同約翰.羅斯金所言
真正的富裕是善用生命對愛、對快樂、對好奇永無止盡的力量,除此之外別無富裕。
別讓無限可能給吞噬,認清並面對才是解方
之前我在另一本書《上級國民/下級國民》讀到關於自由主義帶來的風險社會,並將知識社會終結,這段內容我看得不是很懂,然在本書中作者引用了自由主義學者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關於現代人的困境,很大程度讓我理解書中要表達的意思,當我們能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時,也就是我們必須為其選擇負責,然並非人人都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因此社會開始裂解與動盪,《上級國民/下級國民》該書中講述很多,但我覺得本書中引用的文字卻是點出了其核心問題。
這種相信自己將擁有無限可能的信念,雖然在一開始會讓人覺得非常滿足,尤其年輕人。雖然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及幸運兒確實能夠順利達成目標,但在整個追求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人的卻必須飽嘗挫折、不安與困惑,這種痛苦甚至讓他們的靈魂窒息死亡。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越是現代化的城市,現代精神疾病會越嚴重,越是大都會越是強調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然越來越多事實證明事實並非如此,更多時候有個好家世可能更重要,在這追尋無限可能路上受挫的人,要不陷入自責自己努力不夠,要不成為忌世憤俗之人,並逐項走向偏激,這也是社會開始被撕裂的破口來源。
為了不讓自己陷入這個死胡同中,作者建議我們不要用別人的定義來定義自己,不要「我也要跟別人一樣」,我們必須知道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差異,若是要追求非我們能負擔的東西時,就會逐漸讓我們的靈魂一直在失落與憤怒之中,有些事情就是遠超負荷,以我來講讓專門師傅量身訂製正絹和服就是會超過我負荷的事情。
雖然周圍的朋友都有訂製經驗,但對我而言這遠超過我的負擔,甚至還被碎念過要好好找個高薪工作後來訂製,我有一度檢討為什麼沒辦法像周遭同學那樣有高薪工作來訂製和服,有時還會陷入自我厭惡之中,但服務業的薪水天花板就在那擺著,只要我在其中就很難突破,這讓我有很大的莫名壓力,只能說幸好地理上離得遠,這種情緒往往只會持續幾天,幾天過後就能恢復正常了。
因此當我們若是想從這無限可能的泥沼掙脫出來,我們可以採用作者在書中所說的「訂立合乎個人定義追求的目標」,並認清我們很多的需求並不是我們想要的,而是社會將其創出來並灌輸給我們的,而這些需求很大程度來自於媒體,媒體將上流社會的生活樣貌透漏給讀者,讓讀者產生錯覺認為自己也有機會擠身其中,更別提很多勵志類型的書更大幅推升這種追求無限可能的社會目標。
認清現實並接受現實,而非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可能,這樣子我們才有可能更加快樂,「看清現實」是一種務實的態度,是能讓我們不陷入自怨自哀或是憤世忌俗的深淵之中,更要知道金錢是無法跟幸福、快樂一起畫上等號的,也因此很多有錢人追求的是一般人的「簡單生活」,然他們卻很難擺脫金錢的糾纏,最終也很難實現他們想要的「簡單生活」,這也是歐美他們比起炫富,他們更樂終於炫貧。
小結-沒錢也能搞格調,再窮也要扮高雅
這本書歷經三版,在第三版的副標已經變成「對抗盲目消費,擁有真正的幸福」,然我還覺得第一版的「沒錢也能搞格調,再窮也要扮高雅」更能傳神的表達出作者想要傳遞的訊息,就是生活幸福與否取決心態,金錢並不能決定你的生活過得好不好,只要有正確心態「沒錢也能搞格調」,不要盲目追尋社會主流,「再窮也要扮高雅」不是要打腫臉充胖子,而是要讓自己過的舒適。
本書將現在主流的極簡生活跟斷捨離融合在一起,作者並用實際生活經驗體現給我們看。因為沒錢所以必須極簡,也因為沒錢所以只能斷捨離,這種自然不矯揉做作的姿態,讓本書讀起來流暢更容易引發共鳴,執行起來也更加容易,我自己就不知不覺中讓他影響許久,雖然當時我只是站在書局中翻閱了其中幾篇而已。
書中還有很多很有趣的概念,像是富裕是一種詛咒、讓孩子從物質中解脫、如何活出個人特色等等內容,都有很多可以分享的重點跟想法,只是這樣子會讓文章拖得很長,我從沒想過我一篇讀後感可以寫到堪比教學文或是分享文那樣的長,因此本文中能提到的幾點已經是我濃縮再濃縮之後的產物,為此我還卡文卡好一陣子,因為太喜歡這本書了,希望自己能將本書的魅力傳達給大家,讓這樣的好書能夠持續發揮他的影響力。
認真說我覺得這篇讀後心得寫得並不好,太多想說的話在本文中只能表達出一小部分,深究其原因,很大部分來自我最近開始看的書變得更多元化,這讓我在看本書時不自覺想到這個某本書的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加上作者所提及的內容並非是單一概念,而是混雜很多東西在裡面,這讓我的感想在不同時間翻閱都有不同的想法,想法越來越多就越難收尾。
且當中有很多章節都有很多學說可以相對應,像是國王的舊衣可對應對快時尚的反思,少點工作可以對應到現在的內捲以及過度努力的反思,擺脫庸俗的終極生活能對應禪學與神學等,我有預感未來再寫這些書的讀書心得,有很大程度會不斷提到這本書。
故當本書在書局中被歸納為心靈雞湯,我覺得有點放錯位置了,作者不是在說著蒼白無力的空洞話語,書中很多是來自於他的親身體驗,讓這些帶點禪學的生活方式多了更多血肉,更貼近你我的周邊生活。這本書應該要規劃到生活風格專區去,跟斷捨離、極簡生活之類的書放一起銷售,書中不但有概念也有實際執行的方法,雖說多少有些東西方文化差異,但是大方面而言都是一致的,如何在沒錢的前提下,不只把生活過好,還要優雅且有品味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