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科考古館成立之前,有幸跟著大學老師來到尚未成立的考古館,參觀了後方的考古標本整理區域,那時是否要成立考古館都還在研議中,因此等到考古館正式落成後,就一直計畫要來一趟,只是這邊真的有點偏僻,因此拖過試營運後才成行了。
不過南科真的很大,本來想說逛完考古館後要去蘇厝買世芳軒的花生糖跟芝麻糖,畢竟蘇厝就在南科外圍應該不會很遠,用 Google 地圖規劃下路線時,發現從考古館過去居然還有一大段距離,大約要額外再花上 15-20 分鐘,只好放棄改去比較順路林家肉燥飯吃鹹粥配魯虱 end。
南科考古館基本介紹
南科考古館是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分館之一,主要業務就是管理臺灣西南地區的考古遺址,並把出土文化資產進行研究、採集整理、典藏管理及出版等工作,考古館本身還兼具考古教育資源服務及推廣活動的工作內涵。
現今考古館是坐落在南科管理局旁,因此可以使用管理局的地下停車場,汽機車的停車空間廣大,離考古館最近的出口為三號出口,雖說是地下停車場,不過沒有挖很深,階梯也不高,十來步就抵達地面了。
考古館周邊沒有甚麼遮蔽物,夏天前來要注意溫度,小心曬傷了,雖然館體本身雖為頗大,不過路線單純,出入口都在同一處,進入館內後才會看到售票處。
售票處對面則有關於考古館本身的建築理念的介紹,以及考古館的模型,對於考古館建築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參考。
- 門票:全票 80 元,優待票 50 元,未滿 6 歲兒童免費
- 地址: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 電話:06-505-0905
- 時間:09:00-17:00,周一公休
- 網站:www.nmp.gov.tw
- 社群:Facebook 粉絲頁、
滿滿用心的常設展
這邊是屬於長期展示的館藏文物,也是館方想要傳達給參觀者的主要概念,因此這區域的設計很少做更換,依照查詢資料來看,目前還沒有更換過,考古館的常設展分為個四部分,從文化層的演變到將史前人類生活型態復原,從考古挖掘到後續整理、登錄、保存等考古工作的介紹,都在這四個展區中一一呈現。
第一展廳 | 上下貫穿五千年的臺灣史介紹
刷玩票劵進入展廳,迎面而來的就是環繞式投影螢幕,將南科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歷史演進轉化成動畫來做為第一展廳的內容宣告,影片內容將考古館的重點都表現出來,仔細看完後就能大概知道考古館想要說的內容有哪些了,看得出是用心製作的影片。
第一展廳主要是介紹南科這塊土地在5000年間發生的變化,同時也是考量到大多數民眾對臺灣史前文化較為陌生,因此使用了大量的圖像跟模型來做輔助,這邊簡單可以分為三大區域,第一區域就是關於海岸線的變化,在五千年前這邊還是汪洋一片,而我們熟悉的台江內海則是要到四五百年前才開始成形。
第二區就是依照文化層順序來把相關出土文物曾列介紹,從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到明清漢人文化,其中大湖文化中的烏山頭期是屬於黑陶文化,在一眾紅陶之中頗具特色,大家參考時不妨多留意下。
第三區就是將各文化層人們生活樣貌製成模型,以疊加的方式展示,讓剛接觸的民眾知道,這些文化層中的人們都是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他們可能有關連也有可能沒有,但他們都使用著同一塊土地。
第二展廳 | 將考古成果依照七大面向復原
到第二展廳就是把第一展廳內的出土文物與生活樣貌結合複合,將原先小小的模式,依照等比例復原到真人大小,依照七大主題-漁、農、獵、畜、家、器、飾來切入介紹,讓原先只是單一展示的館藏文物,搭配上復原的生活環境,讓其恢復原先的功能,也更讓參訪民眾理解更加深入。
現場還有個飛輪鑽孔器的復原文物可以體驗,按照現場說明去操作後,頗為驚訝它的轉動力,只要能有相當硬度的鑽頭作為搭配,想要在堅硬的石頭、玉石上面鑽出洞來就並非難事。鑽洞這個技巧看似簡單,即時是現在若沒有工具幫忙,依舊會鑽到崩潰,而遙遠的祖先卻已經能研發出工具來穩定鑽孔,這個真的很強。
第三展廳 | 從遺址中的物件殘骸推敲過往
進入第三展廳,則是開始介紹考古現場,從土質、砂礫的粗細到文化層的推積、擾亂、打破等,讓民眾知道物什麼每次考古開挖都是一層層慢慢的往下挖,而不能像盜墓筆記小說那樣,直接炸開即可,因為炸了就甚麼都沒有了。
既然有了挖掘,在有出土文物後,有哪些可以觀察也是重要的,這邊就有人骨的介紹,依照骨頭的磨損去判定當時人們的生 活模式,也能使用頭骨復原當時人們的樣貌,從骨頭中可以得到很棒的資訊。
除了人骨外,動物的骨頭也能告訴考古學家們很多事情,像是臺灣第一犬的出土,依據埋葬位置跟方式,可以判定當時已經有家犬的出現,人們開始馴化動物,同時透過動物骨頭也能看到生物的演變,同一道理也運用到植物上,不同時代的植物也有不同的樣貌,藉此不但能建立生物演化過程,也能從旁協助判定該文化層的年代大落在多少。
除了這些之外,展廳內還重現了探坑的樣貌,還把指北牌、編號牌跟紀錄紙一起放入,盡可能呈現當時挖掘現場狀態。
博物館的秘室 | 樸實無華的考古工作再現
經過兒童展廳後就進入了尾聲的「博物館的秘室」,在這邊就是要來介紹考古工作內容,從田野發掘流程,到文化整理流程,將這些展示文物背後的基本工作呈現給大家知道,每一項館藏文物都會需要經歷這些流程後,才能呈現道你我面前。
最後就是考古工作的現場直播,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直接觀看工作人員進行文物修復的工作,有點像是觀光工廠,透過現場觀看,將前面所看到的東西相結合起來,留下更深的印象,可惜我來的時候錯過直博時段,ˊ而下午場又太久,就只能含淚放棄了。
若使對考古工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此停留一段時間,後方的電視螢幕上投放的影片就是考古工作的相關介紹,從使用的科技儀器、挖掘器具、探坑規劃、出土文化裝袋、文物清洗等都有詳細介紹,現場真實的考古工作,跟影劇上那種熱血犯難的氛圍截然不同。
其他展廳
南科考古館除了常設展外,還有另外兩個展廳,因為性質上有些許不同,為避免混淆,因此就獨立出來介紹。
兒童廳 (網路預約連結)
考古館的兒童廳頗受歡迎,採用預約制,裡面除了有小朋友最愛的球池專區外,還有火的傳說、森林迷宮跟太陽與樹精靈等遊戲設備,讓小朋友在放電之餘,也能從中接觸到考古資訊,考古與台灣史從小開始紮根。考古館在這領域還蠻認真的,假日也會不定時推出有趣的親子活動,推出繪本動畫的品質與流暢度也很不錯,如果我是家長,我還真的會去買年票,定期帶小朋友去放電。
另一個需要預約的就是海洋劇場,海洋劇場是種實境體驗,劇場中可以體驗到史前人們跟海洋奮鬥的辛苦,是大人也很適合去觀賞的活動,不過每場次只有 10 人,建議有想要去的朋友,一定要先網上預約才不會失望撲空。
免費特展
我比較訝異的是,考古館的特展居然是在付費區外,可以免費參觀,通常特展才是需要付費的,這點真的很佛心,且過往的展覽主題都很有趣,就算參觀過常設展,特展也很值得一來再來
別具巧思的公共藝術
除了館內精彩的收藏品與呈列設計外,館內外都有不少公共藝術設計與展示都別具巧思,在觀看台灣史史前史之餘,也可以多多留意這些很有特色跟有趣的藝術表現。
有如穿梭於各文化層的入口廊道
進入入口動線,隨著階梯逐步往上,慢慢注意到兩側玻璃牆外的牆面裝飾,仔細一看,發現居然有講解牌,沒想到牆內的講解牌與牆外的牆面裝飾是一體,牆面裝飾是採用文化層的設計概念,有古生物的骨骸、有出土的陶甕等非常有趣。
強烈建議一定要走樓梯,才能細細欣賞設計師的將大家帶入台灣史5000年的設計巧思。
像是考古探坑的橙黃色四方天井
黃色天井是考古館中最有名的景點之一,位於第三展廳的旁邊,有種天井的設計靈感來自探坑,尤其第三展廳就是在介紹考古現場。
探坑大小會依地制宜,而南科考古現場因幅員廣大,所以每個探坑大小是 2*2 公尺,正正方方的跟天井很像,那一個個的洗窗戶有種土層、文化層之感,角落那株枯樹更有種出土物之感。
象徵現代與過去「相遇」的雕塑
這組「相遇」的雕塑是位於考古館外頭,但可以從入口動線上看到他們,雕塑設計的很巧妙,從館內看、從館外看有其不同的感受。
象徵現代人的雕塑 ,採用了類似魔鬼終結者中終結者的金屬,象徵史前人類的則是採用了紅陶外貌,並手拿錨槍,身旁還有狗狗相伴,一個現代一個過往,卻在同一個場域,尤其現代人是走下階梯,走向過往,更是符合「相遇」的主題。
糖廊外貌的涼亭與蔗車的復刻版
從地下停車場走上來,首先看到的除了考古館本身外,還會看到就是模仿糖廊「棚屋」的涼亭。棚屋是早期糖廊的臨時遮蔽建物,裡面主要是放置榨糖石車 (後方圖片就是石車),這東西在不少糖業相關資訊的圖片都有看到,不過看到實物復原,還是有點被大小給嚇到。
往後走就能看到榨糖石車的復刻版,甘蔗就放在兩塊石塊中間,木把那邊就是讓牛隻拉動,藉由牛隻牽拉來帶動石塊旋轉將甘蔗榨成汁,有榨糖石車復刻版不算少見,難得的是考古館還很巧思的在旁邊栽種甘蔗。
小結-從出土文物更深層的去認識五千年台灣史
我們都知道15、16世紀荷蘭人來台後開始留下相關文字資料,是不少人對台灣史理解的起源,然其實在荷蘭人來台之前,台灣這塊土地上就居住了許多人,一代傳一代,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資料,卻留下許多生活遺跡等待著後人的理解,這就是南ㄎ科考古館要做的事情,把曾經在台南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的事情說出來。
且南科考古館最特別的點在於,它橫跨的歲月漫長,不同其他遺址是單一文化層,這邊是從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等一層層堆積而起,一部台灣史前的編年史在台南這塊土地上呈現出來,能夠這麼完整的呈現是非常可貴的,大概也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文化部才會額外在南科這邊額外設立一個直屬中央層級的分館。
雖然考古館的位置不是很方便,周邊的景點也少了一些,不過內部豐富的館藏,還有那用心安排的展示方式,縱使對台灣史前史不熟都能快速進入狀況,進而認識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可見當初規劃時用心的程度,特別是在尾端可以看到考古館工作人員在進行文化清潔整理,能夠看到現場工作本就是個很特別的體驗,在疫情之前還可以透過麥克風跟下方的工作人員進行交談與詢問,簡直是佛心來著。
對台灣史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來考古館走一走,透過實物的展示,相信能讓大家對於台灣史前史更有印象,也能更加瞭解考古學到底在是幹甚麼,當瞭解考古工作內容後,相信很容易就能將考古跟盜墓區隔開來,進而更認識這個經常出現在各大冒險活動中的行業。所以不只是對台灣史有興趣的朋友來會收穫很多,就算是對盜墓小說之類有興趣的朋友來也能從中得到許多新認識,是一個值得花費半天時間前來遊玩的好地方。
特別是兒童館的規劃,就是一個非常容易把小朋友體力放完的室內活動場地,要是有小朋友,衝著兒童館豐富的活動設備,我就會直接辦張博物館年卡,三不五時帶小朋友來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