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穿搭研究室》帶你一探古代仕女們的衣櫥與梳妝台

本身就對於各國傳統服飾都很有興趣,也因此這樣子踏入了和服坑,周邊的朋友同學也蠻多是和服兼漢服的雙坑人士,加上這幾年漢服也越來越普及,因此就有想要更加了解這關於古裝這一領域的內容。

漢服這類型的資料,在網路上頗多,不管是文字還是影音,但資料比較零散,不容易難看出其中的資料參考來源,因此就起心動念想要直接查閱書籍,可惜這類型的書籍以中國那邊居多,台灣這邊真的比較少,而《古裝穿搭研究室》就是其中一本,選擇不多情況下就買了。

從製作古裝的角度去看當中的微差異

作者本身曾有多次按照考古文物去重製古裝,從服裝製作的角度切入可以讓讀者更加理解跟現代服裝剪裁的差異。進而去想像套在自己身上的感覺,拉進雙方之間的差距,並可以知道為什麼某些服裝在復原上有難度,像是深衣。

書中對於唐代破裙的布料計算

也因為作者製作的經驗,在講述布料本身上更能貼近現實,以中縫這件事情來說,大部分談到都是說做人要端正正直之類的理由,不過作者以她的實際經驗跟考古文物佐證,就是當時的布料無法做到像現在幅度那麼寬。

現在動輒一兩百公分,都是使用現代化機器才做得出來,古代織布機根本無法那麼大台。而採用中縫方式則是因為可以有效利用布料,同時當時社會鏡子這東西並不多,要如何知道衣服有沒有穿歪,就是依靠中縫來輔助確認。

這部分其實在和服當中有保留下來,現在反物 (和服布料) 的寬幅約在 36-40 公分前後,這跟書中所說的古代布料差異不大。

且反物製作成和服,都依據保持著中縫,著裝時會藉由手抓袖口後左右輕拉,來確保中縫在背部中央,在打腰帶時,還可以將手伸至背後去感受脊椎上是否能摸到中縫,來確定衣服是否有穿好,只要中縫沒在中央就知道穿歪了。

2021年台北市集第二日穿搭 背面

其他諸如唐代的七破裙到底破是如何計算的、宋代兩片裙的交疊處應該在哪裡、深衣的腰帶應該是在哪個位置、纏足如何影響到服飾的剪裁等等,透過現代化剪裁的白話,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關於古裝的結構,看完《古裝研究院》中的介紹後,我再去看影片總算是看懂影片在說什麼了。

不只服裝,妝髮配件都要跟得上潮流

如同書名,是講古代穿搭,因此除了服裝之外,髮型跟妝容也是書中介紹的一大特點。

作者有很認真的去簡單介紹每個朝代妝容,只是唐代實在太具特色,當時最頂尖的時尚流行堪比伸展台,其服飾、髮型與妝容之大膽,恐怕現代的中國影視劇都望塵莫及。

髮型上來說,古代髮型有很大程度都依靠假髻,現在我們比較有印象就是韓國古裝劇女性皇族頭上大大一圈的加髢,只是古代還會在纏上自己的真髮,讓假髻看起來更自然,這招真的有用,我之前去舞妓體驗時就是使用真髮接假髮,只要一些髮量就可以看起來很自然。

舞妓體驗時,採用了假髮接真髮,讓整體感覺更自然
舞妓體驗時,採用了假髮接真髮,讓整體感覺更自然

除了誇張的髮型外,唐代的妝容演變也非常具有特色,從唐初到晚唐各有其特殊風格,承接南北朝的額黃,到開啟宋代的珍珠妝,妝容不只有其風格,甚至脂粉之厚,端可從卸完妝後的水盆如同泥漿一般混濁,只能說現代最時髦的美妝網紅要與唐代女性也要甘拜下風。

由於唐宋兩代在服裝上都是頗為大膽,唐代的大膽是外顯,所以衣物採用大色塊、撞色跟重色,宋代的大膽是內顯,外層是柔和的馬卡龍色,但衣物內裡卻是十分的花俏,也使用了大量的金銀珍珠來裝飾服裝,表面看似積弱不振的宋代,其實底蘊還是很強健的,這從服裝上的奢華可窺探一二。

因此他們的頭飾也很值得一提,唐代的髮飾採用了大量的梳篦,一個頭上不插個兩三隻梳子就輸人,材質從金玉、象牙、瑁玳、水晶等等非常多元。

贊助商連結

有類似習慣的還有歐洲國家,不少古代歐洲婦女髮飾也是梳子,有些梳子還具有盤髮功能,也是兼具了實用性。

宋代則是愛簪花,不管男女都簪花為大眾主流,甚至成為禮制的一部份,因此不管你能不能接受,你都得戴,甚至宋代皇帝還有賜花的習俗。

女子不只愛簪花,由於宋代承接了晚唐五代的「冠梳」,冠梳是把頭冠插滿各式各樣的花簪、插梳之類,到北宋中期後,冠梳已經演變出白角冠、花冠等,其中花冠就把簪花的喜好挪移過來,其中一種花冠就是將一年四季的花卉搭配在一起,被稱為一年景,像下圖的「宋仁宗后坐像」中兩旁的女官就是配戴這類型的花冠。

宋仁宗后坐像-故宮提供
宋仁宗后坐像,取自故宮開放圖庫

從服裝衍生出來的髮型、裝容、髮飾與配件,慢慢交疊出古代最時髦的女性樣貌,然後再去對照流傳下來的書冊圖畫,就會發現古代的畫工還原度還頗高的說。

經過千年演變,古裝也摻入了外族風情

從最早的戰國時代楚國引進胡服,以便騎射開始,古裝就開始融入了非漢族的因素在,而後的五代十國與唐代大量與外族交流,讓漢民族的服裝更往多元發展,尤其胡服因為短小緊窄能有效節省布料使用,以及具有活動便利的特色,在服裝演變的歷史中取得一定的優勢。

以至於到了宋代,沈括在他《夢溪筆談》一書指出

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胡服》

而宋代自己也因為跟契丹長期交流,契丹服飾也有傳入北宋,頗受歡迎到北宋政府需要多下次下詔「禁士庶效契丹服」,由此可知在服裝上,美觀好看也是演變的重點之一。

因此就算是打著「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明代,雖有心想要「復衣冠如唐制」,也因為年代相差近四百多年,有心也無力,因此明代服飾還是理所當然的承襲元代,而元代則自仿效金制,金人又是模仿了北宋服飾,在這個傳承之間,都摻入了自家民族的特色。

金人喜好金銀裝飾,甚至已用金線織出大片花紋,官員甚至在肩胸背等處裝飾了金繡花紋或是大型團紋,與後世官員官服上的補子類似,元代的蒙古喜好的交領連衣群風的斷腰袍其中的一種 「質孫服」(明代稱為曳撒),就是錦衣衛飛魚服的前身。

明宣宗朱瞻基 (就是大明風華劇中的那位皇太孫) 的騎馬圖畫中,看到胸、肩、膝蓋處織繡紋飾的交領黃袍,頭帶的圓帽頗有蒙式綴珠大帽的風格,既然連皇帝都在穿,就更不可能禁止官民穿著,到最後還有明人自我安慰,認為這種斷腰袍頗有「正古深衣之遺」。

.jpg
明宣宗馬上像,取自故宮開放圖庫

從這些朝代的更迭,可以看見服裝也不斷跟著轉變,意識上可以分敵我,但美觀上就無法區分,因此就算是外族服飾也會讓中原文化慢慢吸收內化成當中的一部分,就算是首個非漢人政權的元代,他們所帶進的服裝特色也被明代完整的保留下去。

書中講述到歷史中常被忽略的明清兩朝,對漢民族服裝影響部分頗多,很大部分補足了不少網路上被跳過的階段,讓服式傳承的脈絡更顯清晰順暢,算是本書中最大特色之一。

小結-內文豐富度足,但排版跟圖片大扣分

這本書雖是講述古裝穿搭,但當中搭配了許多歷史文化背景,最好是要對各朝代都有一些基本概念,在閱讀起來時才不會太痛苦,畢竟礙於篇幅,很多東西無法細說,若對中國各朝代的認識不夠,在理解上會比較辛苦。

同時這本的性質有點像分享文,都是用很輕鬆生活化口吻去分享對古裝的認識與研究,每篇都可以單獨成篇,也可以相互輔助,因為不是很專業的書籍,因此有些部分稍嫌凌亂,偶爾前後篇的議題不好連貫。

因此若是想知道更多嚴謹考究的人可能會略為失望,當初我購買這本時,我朋友就有警告我這件事情,因為她知道我是抱著想知道更多古裝規制的,不過可能他先給我打過預防針,我反而降低期待後就還好。

整本書讀下來,是可以將網路上查詢的司機知識般的古裝資訊,藉由書中較順著朝代一步步的介紹,讓自己的古裝認識不會像司機知識那樣淺薄,但又不到專業知識那麼深入,但還想更深入,這本書就很難做到,且書後面也沒有參考書目可以參考。

另外這本書最讓我不喜歡的點,就是圖片排版非常不利閱讀,圖片的解析度跟印刷也不好,總讓我感覺像是中國書籍的紙質跟彩圖印刷。

b2021062401

圖片挑選也很差強人意,總覺得沒有挑到重點,數量也不太夠,雖然有可能因為版權之故,同時書中有些圖片甚至太小,導致看細節看的很吃力,單就圖片輔助讀者理解內容這件事情來看,只能說效果沒有很好。

因此如果對古裝熟悉度不夠的人看這本應該會很辛苦,畢竟要光靠文字說明要把服裝樣式想像出來,實屬有一定難度,我是這幾年看多了各式各樣漢服開箱照片、影片,雖然沒有到如數家珍但也有些印象,故有無圖片是沒太大關係,但如果剛接觸者,看這本應該會頗為吃力。

此外書籍的上下 (天地邊) 留白略少,閱讀起來感覺很壅擠,很有壓迫感,相較於同出版社出的《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古裝穿搭研究室》的排版粗糙許多。

老實說這本不是很推薦太新手來看,因為圖片太少,圖片品質也不好,光靠文字就要讓剛接觸漢服的人很難從腦袋幻化出服裝樣式,時屬有難度,但以繁體中文而言,這本算是內容很不錯的書籍,建議閱讀此書時,最好可以搭配網路圖片與影片,來補足書中圖片的不足。

《古裝穿搭研究室:超乎你想像的中國服飾史》書籍封面

《古裝穿搭研究室:超乎你想像的中國服飾史》

  • 作者:龔元之
  •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9-06-26
  • ISBN/ISSN:9789571378473
  • 頁數320頁

相關文章閱讀:

有 1,134 人閱讀過此文
返回頂端